历史百科网

同州梆子

[拼音]:tongzhou bangzi

戏曲剧种。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

明万历年间,“西秦腔”已流传到江南。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曾以“西调”为军戏,后带至北京。清乾隆时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班子和名演员的活动,提到在同州府已有“同州腔”之称,是为秦腔的重要派别。道光、咸丰年间是同州梆子的全盛时期。陕西同州府十数县的班子就有30多个,在北京也有仪泰班演出。至清末,各行当出现了不少名演员,有的还曾赴北京搭梆子班演出。如正旦白长命、小旦李桂亭、大花面银顶儿、二花面同州儿、三花面丑娃等,他们常与山西的梆子演员同台,当时人称“山陕梆子”或“山陕班”。同州府大荔县名演员水铃儿造诣很深,被誉为巧旦。同州梆子传统剧目丰富,有1000余种,如《破宁国》、《八义图》、《画中人》、《大报仇》、《金沙滩》、《串龙珠》、《长坂坡》、《天门阵》、《满床笏》(《打金枝》)、《清风亭》、《赠绨袍》、《乾坤带》(《斩秦英》)、《未央宫》(《斩韩信》)等。唱腔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分欢音、哭音,板路有塌(慢板)、滚(滚白)、代(紧打慢唱)、尖、摇 5类。乐队分文、武场,11人组成,24种乐器。奚琴(二股弦)为主奏弦乐器,辅以四弦、三弦、呼胡、琵琶、月琴、琥珀、唢呐、海笛等。伴奏使用的曲牌有200余种。

1910年以后,由于战争频繁,班社倒闭,艺人流散,同州梆子几乎绝迹舞台。1957年,陕西省人民 在陕西省戏曲学校设立同州梆子班,聘请名老艺人王谋儿(活韩信,须生)、朱林逢(迷三县,小旦)、张海娃(正旦)、王麦才(大花脸)、王赖赖(二花脸)、刘省三(三花脸)以及司鼓姚金贵等精心传艺,排练演出了《辕门斩子》、《渔家乐》,《石佛口》、《截江》等传统戏,培养出一代新人,同州梆子始得恢复和发展。1979年陕西省成立同州梆子剧团。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成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同州梆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成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11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