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anjia Xuepai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此风自清初顾炎武开其端,中经阎若璩、胡渭等人的推阐,至惠栋、戴震、钱大昕而张大其说,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遂臻于极盛。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为学的传统。但清初汉学兴起之时,绝非以文字、考据、辞章训诂为主要内容。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理学的空疏衰败及反理学思潮的形成,赋予它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是在清初之学中遂有浓厚的反理学内容及反民族压迫的思想,而考据只是借以通经致用的手段。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空谈“性与天道”的理学,进而主张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他之治古音学,亦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顾氏之后,此风渐趋蜕变。稍后的阎若璩,虽亦反对空疏的王学,但已不具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精神,无非是当时权贵的食客。继起的惠栋,有考据的著作,亦有反理学的思想,而同顾炎武相比,已经没有那种爱国主义的热情,失去了积极的政治思想。皖派 戴震,是有名的考据学者,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发展了清初反理学的传统,然而同样丢掉了“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以下,更是远离社会现实,止于训诂考据。清初以来的汉学,逐渐失去其主要精神,形成一个偏枯的学派。乾嘉时期,思想禁锢,万马齐喑,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之学风靡一时。因此,乾嘉学派是清初之学的倒退,这一倒退的原因,深植于清廷的封建文化专制之中。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见文字狱)。顺治十四年(1657)的科场案,已经见其端倪;康熙朝的明史案、南山集案,株杀无辜,殃及枯骨,则亘古未闻。至雍正、乾隆间,禁网大布,更加冤滥。在文网罗织之下,封建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清初具有反理学、反民族压迫思想的学者无不禁若寒蝉。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加之清廷的崇奖,考据之学遂成为统治者与文化专制相辅为用的工具。然而就其为学的特色及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言,乾嘉学派又是清初之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而扬其帜。乾嘉学派诸学者,无论在经学、史学、音韵、文字、训诂,还是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较好的成就。其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道光以后,腐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加以西方殖 义势力的入侵,封建士大夫再不能不问社会的现实问题而徒事考据之学。于是,学术风气久经酝酿而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沉沦千余年的今文经学(见清今文经学)得以复兴。学风的转变乃大势所趋,即使是受过段玉裁家学濡染的龚自珍,也在明“西京之学”,而去攻治“公羊春秋”。一时学者遂多舍弃文字训诂,而从事于“经邦济世”之学。同治、光绪之世,汉学于穷途末路之中,得俞樾、孙诒让诸人坚守壁垒,在古籍整理上同样做出了值得称道的成就。孙诒让尤为突出,对《墨经》及《周礼》的校注整理,对古文字学的研究,成绩均在乾嘉诸名家上。而章炳麟,重倡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之学,以申张其政治主张,是汉学的一个光辉结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乾嘉学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