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

[拼音]:Kang-Mei-Yuan-Chao Zhanzheng 1952 Nian Qiuji Fanji Zuozhan

[外文]:Counterattack in the Autumn of 1952 in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我国人民志愿军和 人民军第一线部队依托阵地,在全线分别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 ”营以下阵地实施的进攻战。

1952年秋,我国人民志愿军和 人民军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已基本完成,阵地更加巩固;反“绞杀战”(见钢铁运输线)已经取得胜利,前线物资的供应已有很大改善;炮兵和装甲兵得到加强,可以同时在若干地段上集中优势炮火支援步兵作战;同时,部队经过1951年秋季以来个别性战术反击作战,初步积累了对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实施阵地进攻作战的经验。这一切为举行全线性战术反击准备了条件。志愿军为了歼灭“联合 ”有生力量,破坏其可能的进攻,决定从9月18日开始,第一线各军按照统一计划各自选定目标,对“联合 ”班、排、连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求得当晚完成攻歼任务。在作战指导上,强调准备好了再打,组织密切的步炮协同,加强对空防御,大胆使用坦克配合步兵作战,并作好抗击敌军连续反扑的准备。

此次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月18日~10月5日,在志愿军首长统一计划下, 各军根据准备情况,不等齐地陆续发起进攻;第二阶段从10月6~31日,在志愿军首长统一号令下,各军同时发起进攻。在这44天的作战中,志愿军向57个目标进攻74次,打退敌军排至团的兵力反扑400余次,巩固占领的阵地17个,歼敌2.5万余人。

人民军为配合志愿军作战,在东线也发起了战术性反击。

此次作战,志愿军对进攻的目标,集中优势的兵力和火力,采取突然动作,给以歼灭性打击。对攻克的阵地,可能固守的则固守,不能固守的则主动放弃,以保持主动。在此原则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

(1)“快打、快撤、抓一把”,即达成攻歼任务后迅速撤回;

(2)“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即第一梯队完成攻歼任务后迅即撤回,第二梯队乘对方重占阵地立足未稳时,再次反击,反复杀伤对方有生力量;

(3)“攻克固守,打敌反扑”,即利用对方失去阵地必然要反扑的特点,依托已占阵地,乘对方脱离工事反扑时,以突然而猛烈的火力,特别是炮兵火力,予以大量杀伤,巩固已占阵地,这种打法被形象地称为“引肉上砧”。

这种依托阵地的战术性反击,早在1951年9月便已个别地开始,而在这次反击作战中则表现为更有组织和更带全线性。这种战法,用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可以积小胜为大胜,使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与兵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1952年10月24日给志愿军的贺电中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 战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97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