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类书

[拼音]:leishu

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我国古代类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成为我国古籍辑佚、校勘和考证的重要资料来源。

我国古代的类书,一般认为始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220~222) 刘劭、王象等编撰的《皇览》 (宋代已佚)。以后历代均有纂修。如南朝梁刘杳编撰的《寿光书苑》、刘孝标编撰的《类苑》、徐勉领修的《华林遍略》、北齐后主时纂修的 《修文殿御览》等类书大都仿效 《皇览》"包括群言、区分义别"、"随类相从"的体例。这些类书大都亡佚。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书,题名《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其体例大都已越出以前类书的"类事"陈规,尤其是《艺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制。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宋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南宋王应麟编撰的《玉海》等,卷帙更趋浩富,体例日臻完备。明成祖永乐年间纂修的《永乐大典》是我国较大的一部类书。清代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陈梦雷等主持纂修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较大的一部类书,达到了古代类书编纂的高峰。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编排。

类书的种类

(1)按其内容性质,可划分为综合性类书 (如唐代的《艺文类聚》、 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专科性类书(如宋代的《册府元龟》、清代的 《格致镜原》等)。

(2)按编录体裁,可分为徵事性的类书(如南朝梁《华林遍略》、 北齐的《修文殿御览》等),徵事兼采诗文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事文类聚》等),专收诗文词藻的类书(如隋代的《编珠》、清代的《佩文韵府》等),汇辑图表的类书(如宋代的《帝王经世图谱》、明代的《图书编》等),编成韵语的类书(如唐代的《蒙求》等),综合几种体裁的类书(如唐代的《初学记》、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3)按编排的方式,可分为分类编排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等),按韵编排的类书(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佩文韵府》等)。

(4)按编纂的情况,可分为官修的类书(如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等),私人自编的类书(如隋末唐初的《北堂书钞》、唐代的《白氏六帖》等),书坊编辑的类书(如宋代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

我国古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

宋代官修类书。李昉、扈蒙等 14 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至八年(977~983)辑成,初名《太平总类》。编纂时太宗按日阅览,故改名。全书共计1000卷,包括55部,5363类,另有63个附类。该书以引证广博见称,所引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并录入了宋以前类书中的不少内容,是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见彩图)、 《册府元龟》 合称"宋代四大书"。 该书流传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元年(1573)黄正色活字版本、浙人倪炳续定刊本、清嘉庆九年(1804)常熟张氏仿宋本、嘉庆十二年(1807)歙县鲍氏刊本、嘉庆丙寅(1806)扬州汪氏活字本以及中华书局1960年缩印 《四部丛刊三编》 影宋本等。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1934),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太平御览引得》(1935)可供检索该书使用。

《册府元龟》

北宋真宗时期官修大型史料类书。1000卷,约 940万字。 王钦若、杨亿等 23人历时 8年(1005~1013)编成。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宋真宗赵恒直接参与督修,成书后,赐名《 册府元龟》。"册府"是指藏书的府库,"元龟"即古人用来占卜的大龟(称为"龟鉴"),命名有以史为鉴之意。

全书分31部,1106门。每部有总序,每门有小序,叙述沿革。材料主要取自六经子史,根据史实不同,所选资料分入各部各门,先经书,后史书,按时代顺序排列。全书囊括了从《史记》到《旧五代史》的17部正史,资料丰富。所引文献多是北宋以前的古本,其中唐五代各朝实录、诏令、奏议等,原书多已亡佚,而在此书中得以保存。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初刻本《册府元龟》已佚。南宋时两次刊刻,今残存四川眉山刻本576卷,"13行本"8卷。由于宋刻罕见,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黄国琦又依据明抄本刊刻。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明刻本时,曾以所存宋刻本进行校勘,较为精善。

《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综合性大型类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 4亿字。它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巨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 147人奉敕修纂,翌年修成,明成祖赐名为《文献大成》。永乐三年(1405)重修,约3000人参加了编辑、校勘、录写工作,永乐六年全书告成。成祖亲制序文,定名《永乐大典》。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在每一个单字之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典籍中有关资料随字收录。

《永乐大典》修成后没有刊刻,仅誊录一部,称永乐正本。嘉靖、隆庆年间(1562~1567)又誊录一部,称嘉靖副本。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代也逐渐散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典》的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幸存的也被侵略者劫走,至清末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时,仅存64册。《永乐大典》今存 800余卷,不足400 册,散藏于世界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图书馆。1986年中华书局将 1960年、1985 年两次影印的 797卷并附《目录》60卷一并影印为10册精装本,是目前收集最为齐全的本子。 (见彩图)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纂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原名《古代图书汇编》。后改名。雍正时蒋廷锡等奉命重辑,用铜活字排印。全书10000卷,目录40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 6汇编,32典,6109部,约 1.6亿字。每部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的顺序,把我国几千年的资料和有关人物统括起来。

该书分类细致,条理清晰,是现存类书中规模较大,资料最丰富,体例较完善,使用价值较高的一部。西方学者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该书有雍正六年(1728)铜活字本,光绪十四年(1888)"图书集成印书局"本,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附考证24卷)。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活字本。1985年起中华书局、巴蜀书社联合影印中华本。《古今图书集成》有几种索引:1907年瓦伯尔编《〈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索引》、1911年英国翟理斯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索引》、1912年日本泷泽俊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目录》。(见彩图)

《格致镜原》

清康熙年间陈元龙编的具有博物学性质的专科类书,共100卷,分30类,860目。我国古代把研究自然知识和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格致镜原》对山川草木,工艺器具等进行考证溯源,并按事物性质分门别类,取材以历代经史典籍为主,旁及杂记、俗说和野乘,所引资料都注明原书名。该书反映了明代以前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及科技发展,为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广东刊刻成书,后有雍正十三年(1735)的重印本及江西、 苏州等地的翻刻本, 光绪年间又有上海大同书局、积山书局的石印本传世。

参考书目

胡道静:《我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北京,1982。

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0。

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北京, 1985。

参考文章

类书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丽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类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丽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89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