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程序学

[拼音]:chengxu xuexi

[外文]:programmed learning

旨在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 情境,而把学 材料分成许多小的步子,并系统地排列成便于学 的程序。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反应正确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如此逐步前进,以至教学目标的达成。其基本过程如下图:

程序学 开始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L.普雷西1924年设计的第一台自动化教学机器。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提出学 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教学机器。以后又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 (或教学)。

学 程序的编制一般遵循下列诸原则:

(1)小步子原则。为了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掌握材料,达到目标的序列由小步子组成,每次只给一步。

(2)积极反应原则。为了提高学 的主动性,学 者要作出积极反应,如“书写”、“按键”一类的外显反应。

(3)及时反馈原则。为了学 的进行迅速而准确,学 者反应以后,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明确正误。

(4)自定步调原则。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学 者确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进度。

(5)低错误率原则。为了提高学 的正确率,在编制程序过程中除按照材料性质划分序列外,还要根据学 者可能产生的错误考虑补充程序和反复修改,使错误减至较低限度。

在学 程序中,有斯金纳型的直线程序和N.A.克劳德型的分支程序,如图。前一种模式的程序、学 的目标不是再认而是重现,要求学 者对程序作出构思反应(如填充或写答案)。后一种模式的程序则要求作出多重选择反应,即根据学 者的反应在分支上作下一步提示。所以,编制程序要预先估计学生的各种典型反应。

现在程序学 (和教学机器),在向学 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步子大小、序列、反应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等问题上,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加以妥善解决。一般说来,它是掌握许多学科领域里已确定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有一定成效的方式,但它不是学 科学方法、讨论有争议性的问题、表达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适宜而有效的“策略”。它照顾到个别差异,便于自学,但对培育良好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少助益。

程序学 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其技术装置已发展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 CAI),但在理论和技术上尚处在探索的阶段。深入研究它的各个方面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这对提高学 和教学的质量,将会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书目

〔加〕Charles Galloway, Psychology for learningɑnd Teachning ,1976.

〔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礼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程序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礼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78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