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百济

[拼音]:Baiji

[外文]:Paekche

三国时期国家。公元前 1世纪由马韩百济部所建,660年被唐与新罗联军灭亡。统治范围在 半岛西南部。北境先与汉乐浪郡,后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都城先在慰礼城,后相继迁都广州、熊津、泗沘城。

百济原为马韩(见三韩)54个部落之一,公元前1世纪以本部落为基础,逐步统一其他马韩部落形成奴隶制国家。传说公元前18年,高句丽王子温祚率领部分臣民来到汉江北岸,在慰礼(今汉城附近)定都称王,国号百济。百济部逐渐与其融合。后百济将王都迁至汉江南岸的汉山城(京畿道)。东汉建安(196~220)中,公孙康置带方郡后,百济王迎公孙康之女为妃,得到带方郡的协助,逐渐强盛。古尔王在位期间,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国家体制。中央设 6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为16品,以佐平为一品达率为二品,余为恩率、德率等。地方上设 5方,22檐鲁(郡县),由方镇、达率等统领。国家机器初步巩固。古尔王还定出有尊卑差别的紫、绯、青三等官服服色,开始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313年,高句丽占据乐浪郡后,形成半岛上三国对峙的局面。百济的国力较为弱小,只在371年一度进军高句丽平壤城下。391年,临津江流域被高句丽攻占。475年,王都汉山城又被高句丽攻陷,被迫迁都熊津(今公州)。百济为图中兴,于 538年再迁都到有广阔平原、交通便利的泗沘(今扶余),改国号为南扶余,开始重新强盛。在“北进”的共同目标下,百济与新罗结成联盟,配合行动。百济于551年收复汉江下游地区,但旋于553年被新罗攻占。百济为夺回失地,又联合高句丽,频繁进攻新罗。新罗处境危急,吁请唐朝出兵干预。唐朝在新罗的配合下,派兵于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百济灭亡后,领土被新罗统一。

百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3~4世纪,由于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养蚕、纺织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其土地国有,使用牛耕。对外贸易也较发达,不仅同高句丽和新罗进行贸易,还跨海同我国的南朝及日本进行商业交往。从我国文献中“杀人者,输奴婢三赎罪”、“妇犯奸,没入夫家为婢”的记载看,百济存在罪奴,但是否有其他奴隶不详。百济使用汉字,4世纪时建立儒学教育制度,一些儒学家获博士称号。百济学者王仁曾给日本皇太子讲授《论语》,成为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使者。384年,佛教自南朝传入百济。541年,百济向梁武帝“请《涅槃》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表明了百济同南朝间的密切文化联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凯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百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凯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718.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