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ribenren
[外文]:Japanese
东亚日本国的基本居民。自称“大和民族”。约有11800万人(1982),占全国人口99%以上。分布极不均衡,将近一半集中在以东京、大阪、名古屋 3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使用日语,系日本国国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阿尔泰语系。受汉语影响极大,早自我国汉代,便开始输入汉字,并利用汉字偏旁创造假名。除汉语词汇外,还借用少数阿伊努语和 语词汇。自16世纪与欧洲各国交往后,尤其是明治维新(1868)以后,又大量引进西方外来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晓英语的人迅速增多。日本各地方言差别显著,主要有东北、关东及冲绳等方言。现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佛教自6世纪由我国经 传入后,迅速普及全日本,成为主要大乘佛教国之一。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及,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生育、 婚姻、 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积阴德”、“修来世”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 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现有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二、三百种。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系由不同来源的人们混合而成。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日本列岛尚与亚洲大陆相连时,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后裔为今日的阿伊努人。约至 1万多年前,日本列岛开始与亚洲大陆分离,先后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陆续迁入,成为形成大和民族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来自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以及公元前后迁入的 和 人等等。其迁入途径大体有3条:一条渡鞑靼海峡,迁至日本北部;一条经 半岛,进入日本西部;一条由东南亚海岛地区顺暖流北上,到达日本南部和东部。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和定居的地点不同,虽经几千年的混合而形成统一民族,但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体质特征上至今仍保存许多地方性差异。
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渔猎、采集或刀耕火种农业为生,在历史上属绳纹文化时代。公元前3~公元2世纪,我国大陆的金属工具、窑式烧陶与水稻栽培技术,经 半岛传入日本九州,是为弥生文化时代。公元前108年,我国汉朝已与日本有了往来。据《后汉书》载,公元57年日本人前来朝贡,光武帝曾赐倭奴国王印绶。当时,日本列岛已出现100多个小国。《魏书·倭人传》记通魏倭人国有30个,其中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受封为亲魏倭王。公元3~4世纪以今奈良为中心建立大和国,统一日本各部落。从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称。尔后全部日本国土亦被称为“大和”(Yamato)。自汉字传入日本后,Yamato的字音汉字作“耶麻腾”、“夜麻登”等。后因我国人称日本为倭,遂以“倭”字代表Yamato。646年大化革新后称“大倭国”;自天平宝字元年(757),改称“大和”。公元7~8世纪时,日本吸收我国盛唐时代的农业、工艺、建筑、佛教等文化,同时吸收 、印度文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又大量吸收欧美文化,形成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大融合。
日本人已普及中等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者比例较高。他们的日常生活仍保持不少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其民族服装为仿照我国唐代服式改制的“和服”,至今每逢节庆很多人仍穿用。饮食方面爱吃酱汤和甜食,年节喜庆日期,吃红豆饭以示吉祥。农村居民仍多住木板平房,屋内木板地上铺草席,供起居睡眠用。进屋必须先脱鞋。日本节日甚多,以樱花节具有特色。每年3月半至4月半,樱花盛开,男女老幼纷纷游园赏花。日本工业高度发展,占工农业总产值95%以上,造船、汽车、钢铁、石油化工业皆居世界前列。精密机器、电气机械、电子工业也很发达。海洋渔业亦兴盛,捕鱼量居世界首位。自1968年起,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但资源贫乏,农业产品不能自足。
另有 200多万日本人分布在美国、巴西、加拿大、秘鲁、阿根廷以及太平洋诸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日本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