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秦汉烽燧

[拼音]:Qin-Han fengsui

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燧”,《说文》小篆作“”,是设在边塞上的一种亭。以候望敌情和报警为主要职责。烽是燧报警所用的主要信号中的一种。“烽燧”一词既可以用来指边塞亭燧,也可以用来指边塞报警的信号。

据《史记》等叔记载,西周时代已有烽燧。战国时秦国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都有“燔燧”之语。《墨子·号令》等篇也谈到烽燧。秦统一全国后,为抵御北方匈奴侵扰,将以前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城防。估计当有与长城相配合的烽燧制度。因史料阙略,周秦时代烽燧制度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或可从承袭秦制的汉制予以推知。

汉代边塞的行政系统,是都尉府统辖候官(长称候)。候官统辖部(长称候长),部统辖燧(长称燧长)。燧是最基层的单位。一般相隔数里便设一燧,但里数似无严格的规定。燧除燧长外,一般有燧卒三四人。报警的主要信号,白天是举烽和燔积薪,夜里是举炬火和燔积薪,有时还用表、烟、鼓等辅助。所以古人常称边塞报警的信号为“烽火”、“烽烟”。发现敌情时,主要根据敌人的数量和入侵情况等,发出相应的信号。关于在不同情况下所应发的信号的规定叫“烽火品约”,掌烽火的吏卒必须熟记。发出的信号由各燧依次传递,以达都尉府。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代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见彩图)

从汉简看,烽多用缯或布制作,大概是类似表的一种东西。报警时,用设在高台上的桔槔或用辘轳把它举到空中,让远处能够看到。天黑后改用炬火。举炬火时大概仍用举烽的工具,所以广义的“烽”也可以包括炬火。“烽”字从“火”当与此有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汉烽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55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