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隐逸派

[拼音]:yinyipai

[外文]:L'ermetismo

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30年代达到鼎盛。

隐逸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的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

在艺术上,隐逸派回避写实,而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表达诗人复杂的主观感觉。隐逸派的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 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

隐逸派诗人避开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沉湎于个人的感觉世界,把抽象的、超时代的生活之恶当作一切祸害的根源,实际上冲淡或掩盖了社会矛盾的实质。有时,悲观伤感的色彩较为浓重。同时,隐逸派又曲折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独特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同为资本和 统治歌功颂德的文学唱反调,表达了意大利中小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特别是对 及其意识形态既不愿顺从又无力反抗的苦闷、失望、彷徨的情绪,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到了40年代,在人民群众掀起的反 抵抗运动的影响下,一些隐逸派诗人或直接参加了抵抗运动,或在诗歌中鲜明地表现反 主义、爱国主义的主题,开始触及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

隐逸派诗人在艺术上寻求创新,扩大诗歌的表现手段,善于细腻地刻划人物的精神世界,精心锤炼,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常常刻意追求感觉和意象,有的诗玩弄文字游戏,内容空虚,大多晦涩难解。

隐逸派的主要代表有著名诗人蒙塔莱、夸齐莫多、翁加雷蒂。其中夸齐莫多、蒙塔莱分别是1959年、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翁加雷蒂(1888~1970)早年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他善于以精确的、富于巨大表现力的诗句刻划人的内心世界。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萨巴(1883~1957)、卢齐(1914~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涵育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隐逸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涵育;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44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