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拼音]:Man

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先秦

“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百蛮”指北方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戎、蛮、百濮并称,此“蛮”显非泛称。庸在今湖北竹山,且为群蛮之首,可能是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国的反攻下,庸人破灭,群蛮降楚,此后相当长时期不再见蛮的活动记录。到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到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秦汉

蛮族以槃瓠、廪君、板楯三者较大。槃瓠蛮因以神犬槃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槃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槃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廪君蛮为南蛮的一支。有五个氏族,其中巴氏首领务相,被推为五个氏族的共主,号为廪君,后遂以廪君为族名。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 俗。他们早期活动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巴中、黔中一带(略当今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地当汉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称为“巴郡南郡蛮”。秦灭巴蜀,巴氏仍世为廪君族君长,并娶秦女为妻,岁出赋钱两千零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汉时仍依秦制。东汉时,由于官府“收税不均”,廪君蛮曾多次起义反抗,部分族人被强制迁往江夏郡(今鄂东地区)。

板楯蛮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战。他们从事农业,长于狩猎。相传秦昭王时,白虎为害,板楯人应募射杀白虎有功,秦官府与板楯人盟誓说:“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楚汉之际,板楯蛮从汉高祖还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领罗、朴、督(昝)、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复夷”或“人”之称。各部落首领分别被封为夷王、邑君、邑长。由于板楯蛮善战,东汉王朝经常征调他们从军,屡立战功。当时西羌数寇汉中,都靠板楯军击败之,号为神兵。但官府对他们“更赋至重,仆役箠楚,过于奴虏”。板楯人“愁于赋役,困于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奋起反抗。灵帝中平五年(188)举行起义,与巴郡黄巾起义相呼应。后来大量板楯人还成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东、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经考古发现、出土了不少在形制、纹饰上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青铜器物,如虎钮于、空首钱、柳叶形短剑等,其上有手纹、心纹、虎纹,这些器物多出于独木舟式的葬具之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铜器和“船棺葬”是秦汉时期廪君蛮和板楯蛮的遗物,遗物表明了当时蛮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

魏晋南北朝

蛮族是由秦汉时期槃瓠、廪君、板楯三支发展而来,但在活动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

居住湘中、湘西的槃瓠族,魏晋时始向北、向东发展。南北朝时,依托险阻,部落众多,散在数州。自永嘉乱后,中原扰攘,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萧条,诸蛮无所顾虑,渐得北迁,以至陆浑(今河南方山)以南满于山谷。干宝《晋记》载,庐江郡(今安徽舒城)有槃瓠之后,糅杂鱼肉,置于槽中,叩之号叫,以祭槃瓠。《宋书·夷蛮传》载,槃瓠族大量分布在鄂西及豫西南,名号众多,如荆雍蛮、五谿蛮、当阳蛮等。

在广阔的槃瓠族分布区及其附近,居住着不少廪君族和板楯族后裔。东汉初被迁至汉水中游的一支廪君族,晋宋时发展为沔中蛮。另一支被迁到鄂东地区的,称豫州蛮或五水蛮,分布在鄂、皖、豫边境的蕲水、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一带,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向北发展居住在东荆州(今河南泌阳)的廪君族人,到5世纪中叶还保留着杀人祭祀的 俗。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这支巴人后与六郡流人辗转入蜀,发动起义,推翻了晋朝在益州的统治,李特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汉 。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的板楯族多达万余家,其后人口蕃衍,北至河东、平阳(今晋中、晋南)也有分布。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族人,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 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进入江、淮、汝、汉地区的各族蛮人,地处南北朝之间,他们利用南北对立的矛盾,时或降南,时或附北,因而能延续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 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但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 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南北朝是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据《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 杂居者,和 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槃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东徙皖、赣的槃瓠族,除部分与汉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后裔,从而逐步形成后世畲族和瑶族的先民。宋武帝时的南康、揭阳蛮(今赣南、粤东地区)就是畲族先民,萧梁时衡阳、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蛮就是瑶族先民。晋宋时活动在巴东、建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的槃瓠族不断向川东发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称为“蛮蜒”,他们与后世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章

紫蛮刀的繁殖方法介绍观赏园艺

触斗蛮争成语辞典

紫蛮刀的品种简介观赏园艺

紫蛮刀的栽培要点观赏园艺

蛮横无理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胡搅蛮缠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触斗蛮争造句素材

蛮烟瘴雨造句素材

横蛮无理造句素材

含“蛮”的成语(19个)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巍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巍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35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