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明北京城

[拼音]:Ming Beijing Cheng

明代都城。即今北京市内外旧城区。洪武元年(1368)明军占领元大都后,立即废弃大都城的北部,将北城墙向南缩入约5里,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改称北京,永乐十五年营建新宫城,永乐十七年展筑南城垣,永乐十八年新宫建成,正式迁都于此。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筑外城。原拟围内城四面增筑,后因财力不足,仅将内城南面的地区,包括天坛、山川坛和居民稠密的工商业区围筑于外城之内。因此,外城主要是工商业区,它是从明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营工商业的繁盛。清代沿袭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基本未作改变。

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为60多平方公里。内城9门,外城7门。宫城在内城的中央,前朝为皇极殿(清改建后称太和殿),后宫为乾清宫。东、西华门在皇极殿前方的左右。宫城后面用人工堆成万岁山(今称景山),以为屏障。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之外筑皇城,皇城内除西部为西苑太液池,东南隅为“南内”重华宫外,东部和北部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内官衙署和作坊仓库等。在皇城南门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至大明门之间为千步廊,左为宗人府和吏、户、礼、兵、工五部及其他院监,右为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以外,中央主要官署都集中在皇城前方两侧,改变了元大都官署分散的布局。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见元大都遗址),内城的街道从长安街以北,仍沿元大都之旧;外城街道除个别地段有整齐的规划外,绝大部分或沿用旧路,或利用废弃的沟渠。由此可见,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特别是在宫城前的中轴大路两侧,对称地封建社会都城规划的设计上是非常出色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德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明北京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德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33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