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苏维埃主义共和国,简称立陶宛。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与拉脱维亚苏维埃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主义共和国加里宁格勒州接壤。
历史由来
1918年之前,立陶宛是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1918年,李氏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
1918年底至1919年初,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维埃z权。
1919年2月至8月,苏联决定将立陶宛苏维埃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主义共和国合并,建立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主义共和国(历史上,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同属立陶宛大公国)。
1919年8月,波兰占领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主义共和国全境,并于1920年7月签订波苏和约,重新建立陶尼亚共和国。签订里加条约后,苏联只得到了白俄罗斯一半的苏维埃主义共和国。
1940年1月苏联占领立陶宛,恢复苏维埃z权,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主义共和国,8月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共和国。
争取独立
立陶宛有着悠久的独立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加盟后,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独立的民族主义势力强势崛起。
1988年底,立陶宛民族主义组织“改革运动”(立陶宛语“Sayudis”:Sąjūdis)成立,引发了新的独立要求浪潮。该组织于1939年首次提出废除苏德条约的问题,原则上否认并入苏联的合法性。
1989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的民族主义组织趁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旧国歌,高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
1990年,萨尤迪斯在立陶宛较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获得执党地位,新苏维埃通过“关于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 1940 年前的旗帜。立陶宛是 15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
萨尤蒂斯的独立要求遭到反对脱离苏联的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为阻止立陶宛独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军事占领了维尔纽斯。
正式独立
1991年,立陶宛国内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8月19日事变后,苏联国务院于9月6日承认独立,苏联随之解体。立陶宛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立陶宛的历史由来和独立时间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