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阿鲁纳恰尔邦的介绍(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

“阿鲁纳恰尔邦”(又译阿鲁纳查尔邦、阿伦纳曹;拉丁字母转译为:Arunachal Pradesh)是印度非法占领我国藏南地区后在当地建立的一个邦。此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边界。我国宣称对该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拥有,称为藏南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入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也不承认印度拥有该地区的。

历史

中印这段争议始于1914年的中英姆拉会谈。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康省及云南省和英属印度(含今日的缅北克钦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达旺及东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钦邦最北的葡萄县)、江心坡(即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地区等割与英国当做印度殖民地。

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但当时的民国代表则因中央反对而没有签字。条约共获英藏两方认定,中方则拒绝承认。中方的观点是:阿鲁纳恰尔及其正东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区到云南一带是我国和的一部分,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我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及中缅传统线。

1954年,印度在该地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1960年中缅(克钦邦、掸邦、克伦邦和缅甸本部于1948年分别宣布自英国独立)重新议定边界,我国放弃原来和英属印度于1941年及以前坚持的传统线(俗称1941年线以野人山以北和以西的未定界国土范围),正式明文承认在其北侧的麦克马洪线东段(即俗称麦线缅甸段)为国界。1962年我国和印度在边境上发生中印边境战争。我国军队在战争后撤退了20公里。战后印度获得该地控制权。

 

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并广设甘地铜像、医疗诊所,普及国民中、小学,并设民族学院及大学。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意思即为“旭日之国”。

目前我国不承认该邦的合法性,该问题尚在搁置中。现在印度在本邦与邻国的缅甸边境都布置了很严密的军事防守,加强机场、道路、桥梁、土木工程及自来水、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广办当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为国际节日规模。

一方面,由于青藏铁路的完成,我国军队进入本区的速度可以加快许多,使印军也加强了戒备,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有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面缅甸克钦邦北部(原属我国的坎底、江心坡)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颇族、那加族、钦族武装独立集团活跃,所以外人进入本区,都要取得特别的许可证,才可以进入。

地理

“阿鲁纳恰尔邦”以其山地景观著称。阿鲁纳恰尔邦的面积为83,743平方千米,是现在印度东北部面积较大的行政区。现有人口100多万。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由于“阿鲁纳恰尔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旁,所以当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于印度持续发生暴雨,使安娇和劳哈特区都出现大规模山泥倾泻,造成严重的伤亡。

民族和语言

“阿鲁纳恰尔邦”的人口有超越一百万人。根据当地统计,本地有八十二种的不同部族,绝大部分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灵论的阿地族、阿加族、米济族、蔷薇族等等,占了大多数民族和人口。

其次为信仰新教的浸信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傈僳族、日旺族、景颇族、那加人和康迪族等,教信仰正在不断增加,因为相邻南部的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邦,和东邻缅甸克钦邦、江心坡、葡萄县是全世界教堂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都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少数为信仰藏传佛教的门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诺特族,诺特族是那加人的一个部族。

当地已有大量因政策而移居的印度裔和尼泊尔裔居民,印度遂把印地语定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官方语言,但是当地原住民的语言本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当中包括在2007年发现、2010年10月确定存在的克罗语。根据当地统计,本地的方言计有超过40种。英语普遍使用做为各原住民部落沟通的语言,且相邻南部的那加兰邦也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阿鲁纳恰尔邦的介绍(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0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