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在位不足三年,袁世凯“不可没”。袁世凯坐上大总统宝座之后,在私下,不时对满族贵族表示溥仪不能离开皇宫和太庙。这些做法给紫禁城里的人和遗老旧臣带来了不少虚幻的希望。京城不断有关于复辟的消息传出,复辟之风越刮越烈,仿佛复辟唾手可得。公元一九一四年被人们称为“复辟年”。可是到了年底,北京城里的风向转了,有官员提出要追查复辟传闻的来源。袁世凯乘机把这一提议批交内务部“查明办理”。曾经几次在公开场合演讲,要求还政于淸的宋育仁遭到处分,被步军统领衙门递解回籍。许多四处鼓吹复辟的人又开始惶恐不安了。但是,袁世凯在民政部关于查办复辟的呈文上指示既要严禁复辟谣言,也要做到既往不咎。更令人不解的是,袁世凯居然送给被递解回籍的宋育仁三千块大洋。而宋育仁在递解回家的沿途,受到各州县衙门的酒宴迎送,简直不知是惩罚还是奖励!
直至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紧锣密鼓地筹划当皇帝的时候,这其中的蹊跷方才被揭开。随着袁世凯准备当皇帝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紫禁城里的气氛起了急剧的变化。为了准备袁世凯的登基,在养心殿的台阶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乾清门外三大殿的油缮工程。袁世凯也不再掩饰,吃饭的时候也奏乐,讲究“钟鸣鼎食”,简直是皇帝的气派。居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时时能听到来自的演奏声。太监总管张谦和也会给溥仪讲袁世凯的气派,说袁世凯吃饭时摆在面前的菜肴比太后还要多,有成群的人伺候在他的左右。这些使少年溥仪陷入了深深的耻辱和愤怒之中。溥仪虽然年龄还小,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已熟读了历朝的兴衰史,他深深懂得“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道理。溥仪心中清楚,如果袁世凯做了皇帝,就不可能让一个多余的自己存在。
民国五年(1916年)六 月六日,袁世凯亡。消息传进紫禁城,人人都像碰上了大喜事,紫禁城里的气候好像也变了,大有拨云见曰、春暖花开之势。毓庆宫的师傅们经常跟溥仪说什么“帝制非不可为, 百姓要的却是旧主”;“袁世凯失败,在于虫入凤窝,动了鸠占鹊巢之念”;“袁世凯与拿破仑三世不同,他不像拿氏有祖荫可恃”;“与其叫姓袁的称皇做帝,还不如物归旧主”等等。渐渐地听多了师傅们说的“本朝深仁厚泽,全国人心思旧” 之类的话,溥仪逐渐产生了复辟的梦想。在宫外,还是有一批忠于清室的老臣。徐世昌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军师,他曾一度出任国务卿,后因反对袁世凯“僭越”当皇帝而引退。他曾用密电和张勋、倪嗣冲商议: “民党煎迫至些,不如以大政归还清室,项城(袁世凯字)仍居总理大臣之职,领握军权。”这个主意自然得到了张勋、倪嗣冲这些早有此心的旧日同僚的赞同,但由于得不到各国公使的支持,因而没敢及时采取行动。袁世凯死后,这伙人认为时机已到,他们又开始活动了。他们先后在徐州、南京召开了北洋系军人首脑会议。后来又乘北洋系的首脑、督军们齐往彰德祭奠袁世凯的机会,再次召开了首脑会议,由徐世昌主持。这次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复辟。达成共识之后,复辟的活动分成徐州的张勋和天津的徐世昌两个中心。从彰德回来不久,张勋又在徐州邀集各位督军,召开了所谓第二次徐州会议。在第二次徐州会议上,张勋决定先争取外国人的支持。通过在天津的直隶省长朱家宝,张勋和驻屯天津的一个日本少将取得联系,并得到了他的支持。随后,又通过这个日本少将,张勋与活动在满蒙地区的善耆、蒙古匪首巴布扎布、天津的雷震春等势力取得联系。他们约定,等到巴布扎布的军队打到张家口,便共同行事,完成复辟大业。但是,这个计划因为张作霖的奉军击溃了巴布扎布的军队而流产。
另一边,徐世昌在彰德主持了北洋系军人首脑、督军们会议后,返回了天津,成为复辟的又一个中心。他也希望得到外国的支持。因此,他先派东渡日本试探日本政界的态度。在去日本之前,曾先到徐州访问了张勋,并给张勋看了徐世昌答应日本方面协商的承诺条件,想先得到他的支持。可是,张勋没有对徐世昌向日本的承诺条件发表任何评论,反而对徐世昌请求日方谅解,并要求日方支持他当“议政王”的提议,大发雷霆。张勋对说:“难道复辟清朝只是为了成全徐世昌,难道我张某就不配做个议政王吗?”猜忌既生,两个复辟中心开始自行其是,分道扬镳。到日本后,发现日本的内阁与军部的意见不一致,内阁对天津驻屯军那位少将的活动不感兴趣。最终,无而返,国内清室遗老旧臣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他们把矛头指向徐世昌,认为是他用人失当而导致失败。黎元洪、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终于为复辟派提供了可乘之机。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打了三年,协约国急需各方力量的支援。徐世昌以参战可换得协约国的支持、巩固北洋系岌岌可危的地位为借口,竭力怂恿段祺瑞参战。野心勃勃的段祺瑞早就想以武力统一全国,他打箅通过参战换得日本的贷款,以补充内战经费,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段祺瑞向国会提交了参战建议。而大总统黎元洪,为了打击段棋瑞,夺取实权,则同不愿参战的国会议员联合起来。这场表面上是是否参战的交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场白热化的权势争夺战。人们又把这场斗争称为“府院之争”。一时间,黎元洪占了上风,段祺瑞被罢免国务总理的职位。但段祺瑞并不甘心失败,他在天津策动北洋系的督军们向黎元洪的中央,要求解散国会,甚至还发兵威胁京师,战争一触即发。张勋看出时机已到,便以应黎元洪邀请出面调解为由来到北京。六月下旬,张勋在率“辫子军”北上的过程中,迫使黎元洪答应他提出的解散国会的要求在路过天津的时候,张勋会见了段祺瑞,确认了段祺瑞的态度。张勋认为在徐州召开督军会议时,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些北洋系元老都曾表示同意复辟计划。因而,张勋认为段祺瑞等人都已无问题。因此,张勋把重点放在了态度不明的王士珍身上。他到北京后,很快把王士珍接到了北京。张勋据此认为复辟一事已是万事皆备了。随即,张勋进宫向溥仪请安,表示心意。
这一年溥仪十二岁。但是在汉文师傅们的思想灌输下,溥仪非常崇仰祖宗的德,日日企盼着能恢复祖业。当袁世凯当皇帝的消息传入宫中时,溥仪更是悲愤失望到了极点。此时传来的张勋进宫请安的消息,怎么能不令溥仪喜出望外呢?一时间,北京城内翎顶袍褂死灰复燃,“还政于淸”的声音,不绝于耳。师傅们仿佛也重新唤起了活力,他们忙于教导溥仪接见、应对张勋的礼仪。张勋来到养心殿的时候,溥仪早已端坐在宝座上了。张勋向溥仪行跪拜礼请安。溥仪指着旁边的椅子赐坐,张勋再次磕头谢恩,才肯坐下。溥仪按照师傅们预先的指示,问徐兖地方军队的情况,但却没有用心去听张勋回答了什么,而是注意起这位“忠臣辫帅”的仪表服饰来了。只见张勋身穿袍褂,胖乎乎的,一点儿也不威武,脸膛黑红,眉毛很重,脖子粗短,如果没有胡子, 不像个军人,反倒像个御膳房的太监。博仪不禁有些失望。半个月后,陈宝琛、梁鼎芬、朱益潘三位师傅面色庄严地一齐出现在毓庆宫。陈宝琛率先开口,向溥仪禀告道:“张勋一早就来了……"听闻此话,溥仪满不在乎地问:“他又请安来啦?”这时, 陈宝琛严肃地回答:“这次不是来请安的。而是万事俱备,一切妥帖,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的。大清王朝要复辟啦!”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溥仪先是一呆,不禁有些昏昏然,茫然无措地望着几位师傅。陈宝琛说:“皇上是势必要答应张勋的, 这是为民,天命所归。但是,不要立刻答应,要先推辞几句,然后再说‘既然如此,就勉为其难吧’。”于是,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了张勋。张勋向溥仪念了一遍他的复辟奏文。奏文中写到,隆裕皇太后心怀仁慈,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贻害百姓,才下诏同意共和。谁知共和反而害得民不聊生,共和不适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他念完了。溥仪就按师傅的教诲,假意说道:“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就和上次会面一样,再次以康熙六岁做皇帝为例子,盛赞溥仪。这时,溥仪又问道: “那个大总统怎么办呢?也要给他优待么?”对这个问题,张勋回答说:“黎元洪自会奏请自行退位,皇上只要准其奏即可。”说到这里,溥仪才表示接受张勋的提议,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就这样,“大清帝国”复辟了。在张勋奏请复辟之后,作为黎元洪亲家的梁鼎芬师傅自告奋勇地去总统府劝黎元洪退位。很自然地,黎元洪拒绝了这个要求。听了这个消息,陈宝琛和梁鼎芬、朱益藩再次来到毓庆宫要求溥仪说:“黎元洪拒不受命,请皇上马上赐他自裁!”听到这么严厉的话,年幼的溥仪感到很吃惊,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怎么能刚一复位就赐死黎元洪呢,民国不是还优待过清室吗?对此,溥仪当即表示不同意。陈宝琛没想到事事听他的徒弟竟会公开反驳他的建议,气呼呼地说:“黎元洪非但不退位还赖在总统府不走。乱臣贼子,元凶大憝,焉能与天子同日而语?”后来,溥仪见师傅们态度坚决就不好再坚持,便让梁鼎芬再去一次总统府。然而,梁鼎芬还没出发,就听说黎元洪抱着大总统的印玺逃到日本公使馆避难去了。同时,为了抵御逼进北京城的讨逆军,几位议政大臣在商议之后,拟定一道上谕:“授予奉天督军兼巡抚张作霖以东三省总督之职,命他火速进京勤王。”上谕写好后,因为锁着“御宝” 的印盒钥匙还在醇亲王载沣手里,出于时间上的考虑,陈宝琛当机立断,命人砸开印盒锁头,取出“法天立道”的御宝。但是, 这道上谕还是因为在半路被拦截,而未能送到张作霖手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袁世凯死后溥仪二次复位的经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