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理惑论

[拼音]:Lihuolun

我国汉末的佛教著作。又名《牟子》,共37篇,载于《弘明集》卷一,是现存的我国人所撰最早的佛教著作。据僧祐《出三藏记集》说,此书原无著撰人姓名,并注说“一云汉苍梧太守牟子博传”。据《理惑论》前序可知,牟子约于汉献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论》,推尊佛法。牟子论证佛法多引用《老子》、《论语》、《孝经》等书,并视佛教为当时诸种道术之一,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

《理惑论》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了当时对佛教提出的种种疑难,为自己的信仰进行辩解。有人批评佛教不合儒家经典、违背孝道等,它认为佛教并不违背儒家经典,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如“金”与“玉”一样不互相伤害。书中还对当时流行的道教神仙思想作了批驳,并着重宣传了当时流行的佛教关于“神不灭”思想。该书在回答“佛道于言人死当更生”的疑问时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得道身灭耳。”《理惑论》用老子“恬淡无为”的思想解释“佛道”,并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高岱而见丘垤矣”。它认为,所谓“佛道”在“归于无为”,“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佛与老子,无为志也”,认为佛和老子的志向一样都在于“无为”。而“无为”必须“革情”、“自敕”,优婆塞(信佛的居士)当受“五戒”,沙门(和尚)当受“二百五十戒”。《理惑论》企图把佛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调和起来,体现了汉代末期佛教在我国流传的特点。

关于《理惑论》的真伪问题一向有不同看法,明末胡应麟疑此书为伪,近代梁先生、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法国学者马司帛乐等也都认为是伪书,而胡适、汤用彤以及日本学者福井康顺、法国学者伯希和等则认为此书不是伪书,确是汉末的作品。

参考文章

《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宗教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理惑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093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