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六家七宗

[拼音]:liujia qizong

我国两晋时期佛教的不同般若学学派。《般若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中一个学派所汇集的一部大丛书。魏晋以后,有许多不同的译本。基本内容都在于证明客观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当时的佛教依附玄学理论借以自立,僧众中对般若 “空” 的观念有不同的理解,形成六派或七派,即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六家七宗”。这些学派用玄学中不同派别的观点去理解和论释《般若经》的道理。南朝宋昙济《六家七宗论》,认为六家七宗及其代表人物是:

六家  七宗   代表人

本无  本无   道安(性空宗义)

本无异  竺法琛、竺法汰(竺僧敷)

即色  即色   支道林

识含  识含   于法开

幻化  幻化   道壹

心无  心无   支愍度、竺法蕴、道恒

缘会  缘会   于道邃以上具体划分系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也有的学者怀疑本无宗的代表人不是道安,而是竺法汰。这些学派涌现于两晋之际,其争论的中心问题仍然是魏晋玄学争议的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六家七宗中影响较大的是本无、即色、心无三派。本无宗,以为“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本无异宗则认为,无为一切之本,有从无产生。本无异宗的观点,带有宇宙生成论的倾向,和当时玄学本体论有异,不久,即趋于消失。即色宗只说到现象界的不真实这一层意思,它说“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支道林论证了“色非自色,因缘而成”,现象只是假有,但没有进一步论证这种“假有”也是空的,没有达到般若空宗一切皆空的理论高度。所以只是玄学中的一种理论,不是印度的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心无宗,强调内心的修养,谓“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一派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应使神静心空不执着什么。按佛教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观念是邪说,背离了佛教正统。识含宗主张“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这一派否定了物质现象的真实性,但肯定了精神的真实性。幻化宗主张“世谛之法皆如幻化”。这一派也主心有色无,明确指出神不能空,认为如果把神的真实性否定了,宗教宣传即失去了意义,缘会宗的代表为于道邃,著有《缘会二谤论》,主张“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这一派讲空,认为缘会是有,缘散即无,但不了解般若大乘空宗的宗旨。佛教中观学派主张世界是空,众缘也是空,不应当认为众缘散才是空。

两晋之际兴起的般若学思潮,虽以佛教思辨方式出现,实质上它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僧人对佛教理论的钻研深入了一步,它不满足于传译外来佛教典籍的章句之学,而要求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有所创新。此后,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我国僧人的著作逐渐增多,译经数量相对地逐渐减少,之后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仲瑾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六家七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仲瑾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052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