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uning Si
[外文]:Puning Monastery
我国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的喇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三年(1755~1758)。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两进院,有殿宇7座,是明清典型佛寺形制;后部顺地形砌高达9米的花冈石墙台,上面布置7组27座建筑。据寺中碑文记载,后部建筑模仿 桑鸢寺(三摩耶寺),是按照佛经描绘的宇宙图像布局的。中心大乘之阁是佛的驻地,名须弥山,又是一个曼荼罗(诸神所居住),两侧有象征日、月的2层台殿;南北东西各有1座 2层台殿,分别为梯形、方形、月牙形和椭圆形,象征四大部洲;每1台殿又各附2座白台,象征八小部洲。四角置红、绿、白、黑4色喇嘛塔,象征佛的四智。外面两重弧形围墙,名大、小铁围山,象征宇宙的边界。总体构图合乎形式美法则。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大、小铁围山均为正圆之半,如接成圆形,再在其中按井字形对称划分,则每一空间内有1座殿宇;四大部洲中心也正在一个圆弧上。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3层,为中部贯通,周围回廊的都纲式形制。上有5顶,象征须弥山5峰;7层不同高度的屋檐,象征须弥山下7层山。阁中心置千手千眼观音像,通高22.23米,是世界上较高的木雕像,造型优美端庄,但两侧的善才、龙女像水平不高。普宁寺利用山地布置建筑,主体形象突出;大乘之阁比例严谨,造型庄重,结构服从形式要求,并将蒙、藏地区的都纲式空间与传统楼阁很好地加以结合,造型富有创造性。各个台殿、喇嘛塔形式多样,色彩绚丽,还融合了一些蒙、藏建筑手法,它们都按照形式美的构图法则统一布局,既多样又和谐。
参考文章
普宁寺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普宁寺名称的由来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瑾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普宁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瑾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