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首都和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较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较大的城市之一。
20世纪,伊朗各地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德黑兰的市内人口至少要减少50万人。德黑兰有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寺、教堂、犹太会堂和乔叟教的花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其中的阿扎迪塔和莫德塔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德黑兰的母语是具有德黑兰口音的波斯语,98%的人口使用母语。德黑兰大部分居民是波斯人。在前ysl和ysl时代初期,德黑兰在胎教中被称为“赖”(Ray),即波斯高更的拉加。
2019年12月26日,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排名第127位。
德黑兰人口
2006年,德黑兰的人口总数约为780万。受各国文化影响,德黑兰的居民包括全国各民族和语族,他们代表伊朗各民族(百分比不等)。德黑兰的母语是具有德黑兰方言特点的波斯语,大部分居民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兰的少数民族有阿塞拜疆、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亚美尼亚人、巴赫蒂亚里人(Bakhtiari)、亚述人、塔利斯人(Talysh)等。
德黑兰大学社会系2010年的调查显示,德黑兰各地区所有社会经济阶层中,63%的德黑兰出生在德黑兰,98%的德黑兰懂波斯语,67%的德黑兰民族认为是波斯人,13%的德黑兰略懂欧洲语。
德黑兰的民族社会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急剧变化,1979年的伊朗ysl革命导致了政治、社会及经济的变化。许多伊朗人经历的政治、社会及宗教压力增加,离开了伊朗。其中不少是德黑兰人。他们大部分离家出走到加拿大、美国、法国、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其中最多的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法国。
随后伊拉克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兰居民离开,以避免战乱。特别是伊拉克空袭德黑兰期间。当时伊拉克得到了世界强权的支持,经济上的孤立成为德黑兰居民离开的更重要原因。战争结束后,他们习惯了国外的生活,然后大部分再也没有回国。战争期间,大量伊朗西部和伊朗西南部接触伊拉克地区的居民涌入德黑兰。
局势不稳定,加上邻国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数百万难民涌入伊朗。德黑兰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工人帮助城市进行战后的修复工作。他们要求的工资比当地工人便宜。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协助下,很多难民得以回国,但德黑兰仍有相当数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难民不愿离开,对祖国的前景感到悲观。许多阿富汗难民是懂波斯语的哈扎拉族和塔吉克族。他们会说波斯语的方言。伊拉克难要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什叶派,懂阿拉伯语。
德黑兰宗教
ysl教什叶派(什叶派中较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国教,大部分德黑兰人被认为是什叶派的温和信徒,但由于缺乏独立的统计,这一主张尚未得到证实。
德黑兰的少数宗教集团包括ysl教逊尼派、ysl教苏菲派、乔罗亚斯特教、巴哈伊教、犹太教、包括教(包括东方亚述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加尔迪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教福林安息日会、伊朗教新教教会、亚美尼亚福音教会、伊朗新教会、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和长老宗教会的信徒)和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教各教派在德黑兰仍有一定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朗首都德黑兰介绍(人口,宗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