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周贻白(1900~1977)

[拼音]:Zhou Yibai

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青少年时期曾搭班学艺,做过戏曲演员;同时刻苦自学,攻读文史群籍。1927年参加田汉主持的“南国社”。1953年开始致力于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的研究。嗣后,在新艺话剧团、我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

周贻白以一个普通演员,历尽艰辛,自学成材。主要专著有《我国戏剧史略》(1936)、《我国剧场史》(1936)、《我国戏剧小史》(1946)、《我国戏剧史》(3册,1939年写成,1953年出版)、《我国戏剧史长编》(1960)、《我国戏剧史讲座》(1958)、《我国戏曲发展史纲要》(1979);论文集有《我国戏剧论丛》(1952)、《我国戏曲论集》(1960)、《周贻白戏剧论文集》(1982);戏曲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有《曲海燃黎》(1958)、《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明人杂剧选》(1958)等。其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是:

(1)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继王国维之后,对我国戏曲发展作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后期研究中已努力运用 的观点、方法,注意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戏曲发展的关系;对戏曲艺术源于人民的创造,民间戏曲活动与宫廷演剧之间的对立统一、交流变迁的规律,以及戏曲艺术综合发展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2)50年代初,发表《我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等论文,最先提出“我国的戏剧,在声腔上可以分作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一名高腔,又作京腔)、梆子腔”的见解,对从戏曲声腔的内在联系,追索戏曲发展的历史状况和衍变规律;考查与鉴别各种地方戏的渊源、流变及其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对戏曲声腔系统的科学规范,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3)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重视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重文辞的偏颇。

我国成立后,1950年他由香港来到北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我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学 》、《戏剧论丛》编委,并当选为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堰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周贻白(1900~1977)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堰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47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