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ulukena
[外文]: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1824年9月4日生于林茨附近的安斯费尔登,1896年10月11日卒于维也纳。父亲是农村的小学校长。1835~1837年布鲁克纳学管风琴和乐理。1837~1840年在林茨附近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当唱诗班歌童。1851年任该院管风琴师。1856~1868年在林茨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同时通过函授和不时地前往维也纳向S.泽希特学对位。1868~1891年任维也纳音乐学院和声、对位、管风琴教授。1869年起先后去法国、英国、瑞士旅行演出。1875~1894年任维也纳大学和声、对位讲师。1891年维也纳大学授予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布鲁克纳是虔诚的天主 ,他的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大体可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类。他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誉为奥地利教会音乐的典范。3部弥撒曲(1864~1867)继承了L.van贝多芬《庄严弥撒曲》的传统。《感恩赞》(1881)以十分简洁的手法取得极佳的效果。世俗音乐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乐五重奏外均为交响曲。交响曲原知有9部,第1部作于1865~1866年,第9部作于1894年,未完成。后又发现一部《d小调交响曲》,1864年作,早于第 1部。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F.舒伯特的传统技巧,以及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内容多数描写精神世界。4个乐章的布局大致如下:
(1)内心的斗争(以灵魂为主角);
(2)信心的赞歌;
(3)生命的舞蹈;
(4)灵魂与敌对力量的决战和最终的胜利。
布鲁克纳于1865年结识R.瓦格纳,对其敬仰备至。他的创作,尤其是3部大型弥撒曲和《第一交响曲》,深受瓦格纳影响,特别在和声、配器方面。他的《第三交响曲》以瓦格纳为标题,《第七交响曲》结尾的哀乐是悼念瓦格纳之作。瓦格纳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称他为贝多芬以后唯一真正的交响乐作曲家。这种过分的溢美之词,为他招致许多反对者,尤其是音乐评论家E.汉斯利克的猛烈抨击,使他在无意中卷入F.李斯特、瓦格纳的新德意志乐派与J.勃拉姆斯的传统乐派之争。这严重妨碍了他作品的上演,也几度延缓他在维也纳大学的任职。
近年根据维也纳图书馆珍藏的布鲁克纳原始手稿进行研究,表明他起初更多使用的是16世纪意大利作曲家A.加布里埃利的复调合唱手法,将其移植于自己的管弦乐作品中,使各组不同的乐器,如铜管组与木管组,木管组与弦乐组交替奏出,以加强对比,而与瓦格纳的手法颇为不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布鲁克纳,A.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