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 Lemeng
我国作曲家、指挥家。1915年12月生于河南伊川县酒后村。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爱弹琴唱歌。1928年入开封师范学校艺术科学 音乐,在进步同学影响下,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毕业。翌年到郑州任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师。他对河南豫剧、越调、曲剧、平调、二夹弦、坠子等民间戏曲、曲艺有浓厚的兴趣。1938年到延安,11月入陕北公学学 。1939年2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从师冼星海学 指挥和作曲,1940年5月毕业后留校任指挥,兼任延安女子大学及部队艺术学校教员、延安市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1944年10月,调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先后任重庆市军管会文艺处长,川东军区文化部长、我国人民 总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我国人民 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我国人民 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1979年被选为我国音乐家协会副主任,1980年任《歌曲》月刊主编。
时乐濛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40年代初。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他写了《保卫莫斯科》等歌曲,并参加了秧歌剧《血泪仇》、《周子山》的创作。这一时期他主要从事指挥和社会音乐工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1949年以后。1950~1984年,他写有歌曲 500多首,并创作了大合唱《祖国万岁》(魏风词)、《长征大合唱》(陈其通词)、歌剧《两个女红军》(陈其通编剧)、舞剧《湘江北上》(与陆原、张赫合作)以及电影《探亲记》、《五彩路》、《泪痕》(与陆祖龙合作)、《柳暗花明》(与陆祖龙合作)的配乐。1963~1964年和1982~1985年,他先后参加并主持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我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
时乐濛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他善于将民间传统音调加以选择、变化、丰富、发展,使其为表现新的生活内容而焕发出异彩,获得新的生命力。独唱歌曲《三头黄牛一套马》是根据河南坠子“大起板”的两个乐句发展而成。合唱曲《不朽的战士 》则是将北方曲艺大鼓的音调,结合京剧的快板节奏,运用合唱的艺术手法而创作的。在大合唱《祖国万岁》中,他选用了陕西“碗碗腔”的音调作为基本主题,并以此为基调贯穿全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则吸收了四川民歌和川江号子的因素,赋于其高亢、豪放的性格。在丰富多采的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他写出了许多旋律优美、个性迥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如《歌唱二郎山》、《小河淌水》、《花溪水》等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时乐濛(1915~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