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oxianshizhuyi xiju
[外文]:surrealistic theatre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这一名称源出于法国诗人、剧作家阿波利奈尔(1880~1918)1917年创作的剧本《蒂雷西亚的 》,剧作家在此剧剧名下标明:这是一部“两幕及一序幕”的“超现实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有理论纲领的独立流派,它正式形成于1924年,以诗人、剧作家勃勒东(1896~1966)于当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
超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此方法要求剧作家采用“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把白日作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加以诱导”,使剧作家在下意识状态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写下去”,而“完全不考虑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写作方法具有“行文流畅的幻觉,过分的情绪的迷惘,有一般写作方法所从未获得的特殊意象,有别具风格的画意,还夹杂着一些荒唐透顶的趣语”。超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它与其他戏剧流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舞台表演上,超现实主义戏剧常采用充满怪诞神秘喻意的布景和道具、强烈 观众感官的音响效果以及有一定音乐感但并无明确逻辑含意的语句排列方式。
这一戏剧流派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并曾广泛影响到其他西方国家。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勃勒东的《你们要忘记我》(1920)、《天气那么好》(1923),J.科克托(1889~1963)的《奥尔甫斯》(1927)、《艾菲尔铁塔上的婚礼》(1924),查拉(1896~1963)的《正面与反面》(1923),卢塞尔(1877~1933)的《非洲的印象》(1910)等。
超现实主义戏剧的上述表现形式,对50、60年代 的荒诞派戏剧有一定的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