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十六雄国之婆蹉的历史介绍

婆蹉是古印度十六雄国时代的一个国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然而因为国王的昏庸无能,较后迅速走向衰落。婆蹉,古印度列国时代(公元前6—4世纪)十六国之一,位于朱木拿河上游的西部,首都为毗罗陀。和苏罗色那、车底的关系很密切,一度成为车底王国的一部分。较后为摩揭陀所统一。
朱木拿(Jumna)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全长1400公里,它从喜马拉雅山的源头出发,就和世界闻名的恒河保持一种肩挨肩、齐头并进的态势,滚滚而下。
从地图上看,它像一个大括弧,括在恒河的右侧。两者遥遥相望、彼此呼应地奔流了1400公里,然后在阿拉哈巴德附近相会。正因为如此,使人弄不清楚它们究意谁是主干,谁是分支。
其实,如果就支流数和流域面积而论,朱木拿河甚至大大超过恒河。
从一个观点看,朱木拿河和恒河仿佛是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用地理学上的术语说,就是“双子河”。
我国也有类似的河流,如河南省的洛河和它的支流伊河,便是一对双子河,只是规模小多了而已。印度的古人早已发现了这种有趣的地理现象,这从朱木拿河的名称上,即能得到证明。
朱木拿河名来自印地语,原义“孪生”,就是说它与恒河是一对“双生子”。
朱木拿河还有一名叫亚穆纳河(Yamuna),来自梵语,是根据传说中的太阳神的女儿亚穆的名字取的,意为“太阳神女儿亚穆之河”。

从历史上看,梵语河名亚穆纳似乎行之在先,我国古代有关典籍的著录和译自梵文的佛教经典说明了这一点。如《水经注》卷一引《释氏西域记》中说: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这大概是这条河梵语名的最早汉译,晋代法显《佛国记》中提到的捕那河,《水经注》中的蒲那河,是此河名的另外两种古代汉译。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四“* 禄勤那国”条中说这个国家“……北背大山,阎牟那河中境而流”。其中的阎牟那河,则是我国唐代对梵语河名Yamuna的新的汉译,而且是非常接近原名语音的译名。
此后,这条河又见于《继业行纪》,但译作陷牟河。在汉译佛经中,此河名多次出现,从《孔雀王经》僧伽婆罗译本中的阎母那河到《孔雀王经)义净译本,不空译本中的琰那河,指的都是这条河流,此外还有耶蒲那、遥扶那、焰牟等异译,显然全都是以梵语名Yamuna为根据的;而据印地语名Jumna的汉译河名,则一个也没有,可见它的出现与使用,是很迟以后的事。
晚出的印地语名Jumna,因英国殖民统治时,用罗马字母转写而得以广为传播。
我国清代的许多有关印度的舆地著作,也多半据此汉译了,先后有朱木拿、因那、赞木纳和禅那等多种形式,而以朱木拿一名最为通用。
直到现在,提到此河时,仍习惯用这个译名。但印度自己却已恢复使用古时的梵语名Yamuna作为正式名称,其他国家为适应这种新情况,近些年出版的地图等,也多半采用了后者。
不仅如此,印度还把它推广用到城市名称上,比如河的上游右岸,哈里亚纳邦北部兴建的一座新城市,便取名亚穆纳讷格尔(Yamunāaga)意即“穆纳河城”(Yamunā+nagar<城市>)。
这样看来,我们也应改用亚穆纳一名,何况此名早在一千五六百年前就已传入我国(虽汉译用字与今天有异),而采用“朱木拿”一译名的时间却晚得多。
婆蹉依傍着这样一条大河,本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惜它却未能好好利用这一优势,较后导致覆亡的命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十六雄国之婆蹉的历史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1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