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浓差极化

[拼音]:nongcha jihua

[外文]: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在以非浓度差(如压力差、电位差等)为推动力的一些膜分离过程中的流动边界层内,出现的浓度分布现象。浓差极化的成因和极化现象在不同过程中不完全一样。

超过滤和反渗透过程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溶剂在压力推动下通过膜体。由于膜对溶质的透过有选择性,一些随溶剂流动又不能透过膜的溶质在膜前停滞下来,形成溶质的高浓区(图1),然后以浓差扩散的方式,返回液体主流。膜面出现高浓区,增加了溶液的渗透压,即降低了溶剂透过膜的推动力,但却增加了溶质渗漏的推动力。工作压力差越大,极化程度也越严重。超过滤出现严重极化时,膜面产生凝胶层(图2),对溶剂流动产生附加阻力,并使渗透速率的提高受到限制。反渗透出现严重极化时,则由于溶质浓度过高,会导致沉淀析出。

电渗析过程是以电位差作推动力的。不论在阳离子交换膜(简称阳膜)、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或溶液中,电流密度是一致的。在膜内和在电解质溶液中同样依靠阴阳离子的迁移来导电。但由于离子交换膜对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阳离子在阳膜中具有较大的迁移数(在溶液导电过程中,该种离子所分担的份额),在溶液中次之,在阴膜中小;阴离子则相反。以阳离子透过阳膜为例,由电场引起的离子迁移通量在膜内比在溶液中大。因此在膜前借浓差扩散来补足送往膜面的离子通量,这样便出现了离子的低浓区。在膜后借浓差扩散来分担送往液体主流的离子通量,因而出现了离子的高浓区,总的情况是淡化室两测的膜面出现溶质的低浓区,在浓缩室两侧膜面出现溶质的高浓区(图3)。低浓区导致膜面电阻的增大,严重时发生水的电离,不仅降低了电流效率,而且酸度变化还会引起其他不良影响;高浓区则导致沉淀析出,堵塞膜内通道。

降低浓差极化以减少其不良影响的对策是:

(1)合理的设计和操作,强化液体的湍动,以减小边界层厚度;

(2)限制操作压力或电流,以免出现严重的极化现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温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浓差极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温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784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