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 ,德黑兰)是伊朗首都,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8429807人。它是伊朗较大的城市,也是西亚较大的城市之一。
20世纪,伊朗各地大批人涌入德黑兰定居,有人认为德黑兰的城市人口至少要减少500万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寺、教教堂、犹太教堂和琐罗亚斯德教教堂 火神庙 德黑兰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其中阿扎迪塔和米拉德塔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变化。 .德黑兰是伊朗的第32个首都。
德黑兰的母语是波斯语,有德黑兰方言。98%的人口讲母语射线。 ),即波斯古籍中的王公。
人口
2006年,德黑兰总人口约为780万。由于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德黑兰的居民囊括了该国所有民族和语言群体,他们代表了伊朗所有民族(比例不同)。德黑兰的母语是波斯语,具有鲜明的德黑兰方言,大部分居民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兰的少数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亚美尼亚人、巴赫蒂亚里人、亚述人、塔雷什人等。
据德黑兰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德黑兰各地区所有社会经济阶层中,63%的德黑兰人出生在德黑兰,98%的德黑兰人懂波斯语,67%的德黑兰人是德黑兰人。在种族上,13% 认为自己是波斯人的德黑兰人对欧洲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80 年代,德黑兰的种族社会状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1979年伊朗的ysl革命引起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许多伊朗人在越来越大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压力下离开了伊朗。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德黑兰。大多数人去了加拿大、美国、法国和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的人数最多。
随后的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兰人为避战而离开,尤其是在伊拉克空袭德黑兰期间。随后伊拉克得到世界列强的支持,经济上的孤立成为德黑兰人离开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战后大部分人没有回国,习惯了异国他乡的生活。战争期间,大量伊朗西部和与伊拉克接壤的伊朗西南部居民涌入德黑兰。
邻国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不稳定局势和战争迫使数百万难民涌入伊朗。德黑兰一直吸引着前来帮助该市进行战后修复的工人,他们要求的工资比当地工人低。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许多难民已被遣返,但德黑兰仍有相当一部分阿富汗和伊拉克难民不愿离开,对家园的未来感到悲观。许多阿富汗难民是讲波斯语的哈扎拉人和讲波斯方言的塔吉克人,而伊拉克难民大多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讲阿拉伯语的什叶派。
迁都
迁都计划已多次提出,伊朗在 2010 年宣布,出于“安全和行政原因”的迁都计划已经敲定。伊朗议会选择沙赫鲁德、伊斯法罕和塞姆纳作为未来首都的候选人。为避免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还计划搬迁 163 家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学。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认为,至少有500万人必须搬离德黑兰,伊朗当局目前正在将国防相关企业迁出德黑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人口和迁都计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