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瓦作

[拼音]:wazuo

[外文]:tile-roofing

我国古代建筑业中的屋面工程专业。在宋《营造法式》中“瓦作”一项包括苫背、铺瓦、瓦和瓦饰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清代的瓦作内容大增,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的“瓦作”一项中,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宋代属于砖作的内容,如砌筑磉墩、基墙、房屋外墙、内隔墙、廊墙、围墙、砖墁地、台基等。

我国陶瓦出现于西周初期。西周时已有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品种。战国时期起,宫殿建筑的屋檐用圆瓦当。北魏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唐代除用琉璃瓦外,所用的青瓦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青瓦,另一种是借鉴黑陶技术制造的,色泽黝黑、光润的青巆瓦。后者是当时的高档品种,用在主要建筑上。宋、元宫殿用各种彩色的琉璃瓦顶。明代瓦的生产有长足发展,宫殿建筑普遍应用琉璃瓦,瓦和瓦饰的规格、品种开始系列化。

瓦件

瓦分筒瓦和板瓦。考究的房屋用筒瓦盖瓦垄,一般房屋全用板瓦。檐口处筒瓦头称瓦当,板瓦头称滴水。屋脊装饰瓦件品种很多,正脊两端的瓦件宋代称鸱尾、龙尾,清代称正吻。垂脊下端的瓦件宋代称兽头,清代称垂兽,它也用于规格较低的宫殿的正脊。脊端的小瓦兽宋代称蹲兽,清代称走兽。正吻、垂兽、走兽只限用于宫殿、坛庙、王府、寺庙等建筑。瓦件规格繁多。宋代有筒瓦六种,板瓦三种,鸱尾六种,兽头八种,蹲兽四种。清代琉璃瓦和瓦饰统一配套,分十级,实际只用第二至第九级,称二样至九样;灰陶瓦有四种。按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瓦件。

瓦顶

我国幅员广大,南北气候悬殊。长江以南的建筑由于空气湿度大,瓦顶不用胶结料,使屋面有透气性,以防木材腐朽;瓦顶中无防寒层,底瓦直接铺在两桷(扁方椽子)之间,凹面朝上,盖瓦覆在两行底瓦缝间上面,凹面朝下,形似北方的阴阳瓦屋面,称为蝴蝶瓦屋顶。北方的屋顶多在椽子上铺席箔或荆笆或木望板、望砖等,然后苫草泥背。官式瓦顶的施工有十一道工序:

(1)在望板上抹护板麻刀灰;

(2)抹麻刀灰背;

(3)铺锡背或油纸防水层;

(4)抹青灰背;

(5)号垄;

(6)铺底瓦和滴水(底瓦凹面朝上,逐块搭退,平均是压七露三);

(7)揸缝(即嵌缝,将两行底瓦之间的缝档以灰塞平压实);

(8)铺盖瓦、勾头(在底瓦的缝间,坐灰扣铺筒瓦);

(9)夹垄捉节,安钉帽;

(10)调脊安吻兽;⑾铺扣脊瓦、合垄(青瓦则先调脊后铺瓦)。

屋脊

屋顶两坡瓦面接缝部分,多用屋脊骑缝压盖,以防漏雨。位于前后两坡接缝部分的屋脊叫做正脊,自正脊两端向下垂至檐部或斜垂至屋角的屋脊叫做垂脊。重檐屋顶下檐屋脊出45°斜垂至屋角,称角脊;歇山屋顶垂脊下端出45°斜垂至屋角的屋脊,称岔脊。

硬山屋顶、悬山屋顶只有前后两坡,大式建筑在屋顶两山垂直于边垄铺一排瓦,盖住下面的博缝板,宋式称为华废,清式称为排山勾滴。歇山屋顶的两端做法与之相同,垂脊则压在边垄和排山勾滴之间的接缝处,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用正吻(见图)。

等级较低的屋顶不用垂脊,屋顶两山只用筒瓦和披水砖压梢。正脊部位或做清水脊(一层混砖、两层瓦条和扣脊瓦,两端做鼻、盘,翘起蝎子尾);或做更简单的皮条脊(只用两层瓦条和扣脊瓦,两端用勾头结束)。

不用正脊的屋顶,可用罗锅筒瓦和折腰板瓦做出弧形的沟垄,如阴阳瓦顶的鞍子脊和筒瓦顶的元宝脊均属过垄脊。在过垄脊屋顶的两梢做出由前檐引向后檐的垂脊则称箍头脊。如在博缝上加铺排山沟滴,则垂脊压在排山沟滴和边垄的交缝处,俗称铃铛排山。

宋、元以前的屋脊,在当沟瓦上平铺线道瓦,并用条子瓦垒脊,后来改为在混砖上砌脊胎,贴砌通脊斗板砖和混砖扣脊瓦组成屋脊(清中叶改用烧制中空的脊筒瓦)。琉璃瓦屋顶的各个部位均有配套的预制构件,从二样到九样均有严格尺寸,组装时不用砍凿。设计时可根据脊的类型选定规格,在筒瓦上端卡贴当沟,铺砌线道瓦(押带条或群色条),上放通脊或垂脊、戗脊,上铺扣脊瓦。大式建筑的檐角背瓦上用仙人、走兽、套兽等均有严格的规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瓦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371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