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zi zhuru chanza gongyi
[外文]:ion implantation technique
将加速到一定高能量的离子束注入固体材料表面层内,以改变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在半导体中注入相应的杂质原子(如在硅中注入硼、磷或砷等),可改变其表面电导率或形成PN结。
离子注入需要有适用的离子注入设备。半导体掺杂用离子注入机的能量范围为20~400千电子伏。硼离子注入硅的注入深度一般在1微米以下,束流强度为几十至几百微安。离子注入机有先分析后加速和先加速后分析两种型式。在先分析后加速的结构中,离子源和磁分析器(分析磁铁)处于高电位,靶室处于地电位(图1)。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微电子技术中常用的离子源电离物质为 、磷烷和砷烷等。一般情况下,离子源提供的是单电荷离子。磁分析器起着提纯的作用,能将不需要的离子偏离掉,而只让所需的离子通过,经加速扫描后达到注入靶上。为了减小束流的传输损失,离子注入机通常采用单透镜和四极透镜进行离子束聚焦。此外,离子注入机尚需清洁的真空条件(无油污,整机真空度为1×10-4帕,靶室真空度为10-5帕)以及可靠而稳定的电源和控制系统等。
与热扩散掺杂相比,离子注入掺杂的优点是:
(1)离子注入可通过调节注入离子的能量和数量,精确控制掺杂的深度和浓度。特别是,当需要浅PN结和特殊形状的杂质浓度分布时,离子注入掺杂可保证其精确度和重复性。
(2)离子注入的杂质分布准直性好(即横向扩展小),有利于获得精确的浅条掺杂,可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和成品率。
(3)离子注入可实现大面积均匀掺杂并有高的浓度。
(4)离子注入不受化学结合力、扩散系数和固溶度等的限制,能在任意所需的温度下进行掺杂。
(5)离子注入可达到高纯度掺杂的要求,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半导体材料,因而可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离子注入掺杂正在替代热扩散掺杂,成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一项重要掺杂技术。
为了获得特定的注入浓度和杂质分布,需要正确选择注入剂量和能量,为此需要具备注入离子的射程分布知识。在注入靶上放置晶体样品时,以注入束为基准,必须偏离任何特征晶向5°~7°,以避免沟道效应(在沟道方向离子有很大的射程),即让离子沿着随机方向注入固体表层。这样,晶体靶(如硅单晶)可近似作为非晶靶处理。注入离子在样品表层中极为接近高斯分布。注入后离子的分布为
式中峰值浓度;X=(x-Rp)/墹Rp;Ns为单位表面面积内注入的总离子数(总额即剂量);x为离子注入表层的距离;Rp为离子投影射程;墹Rp为投影射程的标准偏差。图2为注入离子在非晶靶中的杂质浓度分布。
例如,将能量为140千电子伏的硼离子(B+)注入到硅靶中,剂量为5×103/厘米2,则Rp=4289埃,墹Rp=855埃,Np=2.34×1018/厘米3,若衬底浓度N=2×1016/厘米3,N/Np=10-2,则结深xj=Rp+3墹Rp≈0.688微米。
离子注入导致晶体的晶格破坏,造成损伤,必须经过加温退火才能恢复晶格的完整性。同时,为了使注入杂质起到所需的施主或受主作用,也必须有一个加温的激活过程。这两种作用结合在一起,称为离子注入退火。这种退火有两种方式。
(1)高温(约 900℃)热退火为常用的方式。在集成电路工艺中,这种退火往往与注入后的其他高温工艺一并完成。这些高温工艺会引起杂质的再一次扩散,从而改变原有的杂质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离子注入的理想分布,例如使浅PN结展宽和分布发生侧向扩展等。高温过程也可使过饱和的注入杂质失活。
(2)瞬态高温退火是正在研究和推广的退火方式,能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对高浓度、浅PN结和很少侧向扩散的要求。这种方式包括激光、电子束或红外辐照等瞬态退火。这种方法虽属高温,但在极短时间内(小于几秒)加热晶体,既能使晶体恢复完整性,又可避免发生明显的杂质扩散。
参考书目
G.Carter and W.A. Grant,Ion Implantation of Semiconductors,Edward Anord,London,1976.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雪佑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离子注入掺杂工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雪佑;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