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uliji
[外文]:carding machine
把经过初步加工的纺纱原料分梳成单纤维状态,组成网状纤维薄层,再 成纤维条的纺纱机器。由于纤维的种类和工艺要求不同,梳理机也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如梳棉机、梳毛机、梳麻机等。经过梳理后的纤维条,许多杂质和疵点已被排除,不同品质和色泽的纤维得到较充分的混和,纤维初步伸直,且具有方向性。这些都是生产品质优良纱线的重要条件。但纤维大多仍带有弯钩,有待后续工序理直。
梳理机是由古老的梳理工具(两块板面上植有倾斜针齿的梳板)演变而来的(见梳理)。到18世纪逐步由手工改为机械方法。1738年,英国L.保罗用一个带针的滚筒和相应的弧面梳板组成分梳区,扩大了梳理作用的面积。同年,D.博恩创造了多滚筒梳理机。之后,在梳理机上加装了喂给帘子和剥取斩刀,基本解决了连续喂给原料和使梳好的网状纤维薄层连续输出的问题。到1792年,英国人卡特赖特发明了罗拉梳理机。18世纪末出现固定盖板式梳理机。不久后,美国人韦尔曼创造了回转盖板式梳理机,较好地解决了梳棉问题。1810年,法国人热拉尔又创造了罗拉式梳麻机。自19世纪以来,各种梳理机又有许多改进和发展,出现了多种专用梳理机。梳理机可分为两大类,即回转盖板式梳理机及罗拉式梳理机。前者主要用于梳棉和棉型化学纤维(包括中长纤维),后者主要用于梳理羊毛和其他长纤维。一切梳理机都有喂给、预梳、主梳、剥取,成形圈条(卷绕)等基本机构。回转盖板式梳理机上的主要分梳机件之一是盖板;罗拉式梳理机上的主要分梳机件之一是工作辊(工作罗拉)。各种分梳机件的表面都包覆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针布,以满足梳理的要求。梳理机的产量水平以输出机件的速度和网状纤维薄层单位长度的重量来衡量。纤维网的结构和其中扭结、杂屑粒数等反映梳理后半制品的质量水平,而梳理机排除落物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技术经济效益。
回转式盖板梳理机又称梳棉机。喂入梳棉机的半制品是清棉机制成的棉卷,对于清梳联合机来说,喂入梳棉机的是散纤维。棉卷罗拉将棉卷逐层退解(图1),经给棉板和给棉罗拉握持喂给刺辊进行预梳和除杂,然后由刺辊转移给锡林,带向锡林和盖板工作区接受分梳。分梳后的纤维,被锡林带出工作区,并将其中一部分转移给道夫,然后由剥棉罗拉剥取成棉网,通过嗽叭口、大压辊收拢压缩成棉条,经圈条器圈入条筒。另一部分被锡林带走的纤维,同给棉刺辊部分喂入的纤维合并后,重新进入锡林盖板工作区进行分梳。梳棉机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1)预梳部分,包括刺辊、给棉罗拉、给棉板、除尘刀和小漏底等部件;
(2)主梳部分,包括锡林、盖板、道夫和大漏底等部件;
(3)成条部分,包括剥棉罗拉、嗽叭口、大压辊和圈条器等部件。
给棉罗拉表面有轴向直型沟槽,两端设有加压装置。给棉板前端的弧面与给棉罗拉配合,形成压力拑口,以利于握持给棉。刺辊是预梳部分的主要部件,为中空滚筒,表面包嵌锯齿条,转速较高。刺辊下方的除尘刀和带有网眼或尘棒的弧形漏底,用以托持纤维并排除杂质和短绒。锡林和道夫均为中空滚筒,表面包覆针布。锡林的直径较大,是全机的主体。盖板和锡林是主梳部分的主要部件,盖板总根数一般为106~110根,和锡林相互作用的工作盖板为41~43根。盖板外形狭长,截面呈T字形。盖板工作面包覆针布,其两端与支承曲轨的接触面做成踵趾弧面,弧面前后高低相差0.5~0.9毫米。同锡林相互作用的各盖板的进口隔距大,出口隔距小,使分梳作用逐渐增强。所有盖板通过链条连结传动,缓慢地自后向前回转循环,轮流起分梳作用。越出工作区的盖板针面上抓取的短绒、杂屑和部分可纺纤维,由盖板斩刀剥下,成为盖板落棉。清洁后的盖板返回机后,重新进入工作区,因此称回转式盖板梳理机。锡林下方的大漏底由两块三角形尘格和弧形光板组成,用来托持锡林表面的纤维层和排出部分短绒杂屑。锡林、刺辊、盖板、道夫和剥棉罗拉表面包覆的针布或锯条的种类、针齿的密度和角度以及针面之间的隔距是根据工艺要求决定的。由于道夫的表面速度为锡林的1/15~1/30,锡林表面的部分纤维被凝聚在道夫表面,剥棉罗拉剥取道夫表面上的纤维层经转移罗拉引出成为棉网。上下轧辊表面光洁坚硬,对棉网中残留的细小杂质疵点有一定的轧碎清除作用。圈条器用于将棉条有规则地圈放在棉条筒内(见圈条)。
罗拉式梳理机这类梳理机的种类很多,有精纺梳毛机、粗纺梳毛机、梳麻机等。
梳毛机以粗纺梳毛机组为例,它包括自动喂毛机、预梳机构、2~4节梳理机、过桥机构和分条机构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梳理机。自动喂毛机起均匀喂入的作用;预梳机构处于机组的喂入端,起开松和预梳作用;过桥机构在前后梳理机之间,起混和均匀作用;分条机构在机组的输出端,把毛网分成窄条,并搓拈成粗纱。
粗纺梳毛机组中的预梳机构和第一节梳理机如图 2所示。自动喂毛机以定量喂给纤维混料,引入预梳部分后由喂毛帘缓缓送到上、下喂入罗拉(钉辊)之间,并引入开毛辊(刺辊)。开毛辊的速度比喂入罗拉大数十倍,可以对混料进行分扯。在下喂入罗拉下方靠近开毛辊处有清洁罗拉,将下喂入罗拉所挂的纤维剥下转交给开毛辊,避免缠绕罗拉。开毛辊把开松过的混料转交给预梳部分,它由预梳锡林(又称胸锡林)、两个开毛工作辊和两个剥毛辊组成,在预梳锡林与工作辊之间起分梳作用,把开松过的混料分梳成更小的纤维块和纤维束,部分混料可能变成单根纤维。剥毛辊的作用是把工作辊上的毛层剥下交给预梳锡林,接受重复的分梳作用。预梳锡林上的纤维层由运输辊转交给梳理机的大锡林。在预梳锡林和运输辊的下方有托毛辊,以减少预梳锡林的落毛量。
梳理机由大锡林、工作辊、剥毛辊、提升辊、道夫和斩刀等组成。大锡林部分是完成梳理任务的主要构件,围绕锡林上半部的周围配置4~6对工作辊(工作罗拉)和剥毛辊(剥毛罗拉),运输辊兼作第一个工作辊的剥毛辊,共构成4~6个梳理单元,梳理作用和预梳部分相同。对纤维的梳理作用逐渐细密,纤维层中的单纤维含量越来越多。之后一个梳理单元有提升辊(又称风轮)和上、下挡风辊各一。在提升辊与大锡林之间起提升作用,即提升辊针尖略插入锡林针间,将其中纤维提升到针面上,为纤维层向道夫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上、下挡风辊是用来控制提升辊气流,以减少其对毛层结构的破坏。在大锡林的前方有道夫,两者针齿的配置产生分梳凝聚作用。大锡林上的纤维必然有一部分转移到道夫上形成毛网,由斩刀剥取下来向前输送,经过桥机构喂入下一节梳理机,接受进一步的梳理。梳理机的节数根据原料性状和所纺品种要求而定。
梳麻机是一种罗拉式梳理机。由于麻纤维的性状和羊毛不同,梳麻机与罗拉梳毛机相比,喂给、梳理和输出机构都有一定的特点,例如:黄麻纤维束长、强力高、含杂多,分梳辊筒上都覆盖刚性较强的针板。黄麻头道梳麻机的喂给机构由喂麻帘子、一对沟槽罗拉和喂麻罗拉、给麻板(俗称铁托板)组成。纤维束在喂给机构的握持下,受到锡林上梳针的强烈梳理,受到分梳,并将麻束扯断成工艺纤维。梳理单元(工作罗拉和锡林、剥取罗拉)较少,一般为2~4对,布置在锡林下方,以利于去除杂质。纤维经梳理后制成的麻条,由自动成卷机构绕成麻卷。在第二道梳麻机上喂入10~12个麻卷,以改善麻条的均匀度并进行配麻、混麻。在输出部分有时还采用双道夫,以增加纤维的转移率,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梳理机的工作效率随着分梳元件和梳理工艺的改进而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研究高速强分梳工艺,更提高了梳理机的生产能力。为适应广泛使用金属针布和高速的要求,梳理机已普遍配备了道夫变速(快慢速)装置,方便了运转操作;采用自调匀整装置(见牵伸自调匀整),改善纤维条长短片段重量的不匀状况;采用自动换筒和各种安全、工艺自停装置,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增加了吸除落棉、飞花和粉尘的设备,改善了劳动环境,减少了纱疵。现代的梳理机继续向优质、高产、低耗的方向发展。由于梳理机针面间隔距很小,运转速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提高机件加工精度、提高针布质量、确保分梳作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加重视。在高速度运转条件下,针布防轧安全、吸棉除尘等装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梳棉机上附加分梳件、双联机组、清梳、梳并联接等措施也逐渐得到采用。有些国家把机幅加宽,增强主梳部分的分梳能力,改善分梳机件,提高清除草杂能力等,列为探索中的课题。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越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梳理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越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