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ang pin biaozhun
[外文]:optical frequency standard
光频段或红外频段的频率标准。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为射频段的频率标准。40年代出现了原子(分子)频标。这种频标利用原子或分子的量子跃迁频率作为基准,工作在微波频段,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都大为提高(见量子频率标准)。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人们把这种原理应用于红外和可见光频段,制成光频标。光的频率比微波频率高几万倍,因此,光频标的相对稳定度和准确度都相应提高。
光频标通常利用腔内饱和吸收技术。以工作在 633纳米的碘稳定氦氖激光器为例,其原理如图。激光腔内放置一碘蒸汽吸收室。由于碘在 633纳米附近有丰富的吸收谱线,根据饱和吸收原理,在激光输出功率的调谐曲线上会出现许多窄共振峰。通过电子控制回路,可以把激光频率锁定在某一共振峰的中心频率上。控制元件是固定在腔反射镜后的压电晶体。当激光频率偏离共振峰中心时便产生误差信号,这一信号经处理后用于控制腔长,使频率锁定到峰的中心位置上。这样制成的光频标,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都在10-11量级。此后,又发展了腔外吸收稳频技术,使光频标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进一步提高,可达10-13量级。
由于光的频率很高,过去难以直接测量,通常用干涉方法测量光频标谱线的波长,并用波长的倍数作为长度基准。60年代末出现的光频测量技术,能准确地直接测量光频标的频率。为此,必须建立一条从微波频标(铯原子频标)到光频标的频率测量链。链中包括一系列不同振荡频率的激光器,如远红外激光器、CO2激光器、色心激光器和氦氖激光器等。利用倍频、混频和锁相技术,把微波频标的频率与这些激光器的频率互锁起来,利用铯原子频标测量光频标的频率。已有几个国家建立了这条链,测量光频的准确度已达10-10~10-11。
由于光波的频率 f、波长 λ与真空中光速 c之间的关系为 fλ=c,既然光的频率可以准确测量,在规定c值后就可导出准确的波长值来。1983年10月,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新的米的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同时,推荐了五条稳定激光谱线作为复现米的标准谱线(见表)。由于定义的开放性,以后还可补充其他新的谱线。同时,氪86、镉114和汞198的光谱线波长标准值仍可使用,但精度为10-8量级。
光频标可作为光频段的频率或波长标准,对于各种精密的光学测量和计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其他精密测量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围绕光频标的研制和应用,人们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1)研究辐射场与原子、分子的细致的相互作用,如光子反冲效应、相对论效应等;
(2)利用高稳定激光进行光速恒定性的研究,验证相对论实验和探测引力波;
(3)研究某些原子、分子的超高分辨率光谱。
参考书目
莱托克霍夫等著,沈乃澂译:《非线性激光分光镜》,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V. S. Letokhov, V. P.Chebotayev,Nonlinear Laser Spectroscopy, 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197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巍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光频标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巍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