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这个词,我国人经常使用,自称“华夏民族”,把我国称为“华夏”。关于“华夏”这个词的由来,“说文”把“华”解释为“荣”,把“夏”解释为“我国人”。这里的“我国”指的是“中之”、“中州”、“中土”等,春秋时期一般是郑、蔡、沈、申、气等国家。“华夏”最初是指中原--现在河南的代名词。
华夏是古代我国中原及其东部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诸华”与“诸夏”各部族的合称。根据一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边地区的古代部落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国祖尤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融合东进和东夷集团,形成了第一个华夏部落联盟,春秋时期基本与南方的苗蛮集团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我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省,融合后逐渐向东移动。黄帝族沿着北洛水南下,黄河东渡,沿着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了晋南黄河一带的许多黄帝族方群。炎帝族中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着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了许多炎帝族的方国。他们在东进的过程中,与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从华夏的起源和形成的各个支源来看,华夏与“四夷”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对于“四夷”来说,一部分分化,融合于华夏。同时,融合和分化并不是单向的,华夏也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地区不断——一部分转移到边疆,与当地各民族融合,成为边疆各民族的一部分。这种相互吸收和融合,使我国各民族的构成具有“你之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这一特点在先秦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对后世我国民族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之间为了争夺大华夏部族联盟的首领而进行的战争,炎帝族战败,与黄帝族融合,炎黄势力强大起来。之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上古的大华夏部族联盟最终形成,我国从此进入了华夏时代。载虞、夏、商、周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华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逐渐确立。
华夏族是逐渐融合扩大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河西回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夏族居住,晋南关中一带华族居住,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于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导人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导人炎帝,两族达成联合,之后华夏族分别为、缅甸、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先生,西汉时代,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诞生了。汉代的汉族是华夏族和东夷族、楚族融合在一起的,也有一部分羌族的血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华夏族的由来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