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块炼铁

[拼音]:kuailiantie

[外文]:wrought iron

古代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的铁块,也称为锻铁、铁。最早出现在西南亚地区,公元前1200~前1000年,块炼铁的使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公元前800年,冶炼方法传到中欧;公元前500年,传到英国。在欧洲等地区,直到14世纪炼出生铁之前,块炼铁一直是主要的炼铁方法。冶炼块炼铁,一般是在平地或山麓挖穴为炉,装入高品位的矿石和木炭,点燃后,鼓风加热。温度达到1000℃左右,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金属铁,而脉石成为渣子,要通过锻打挤出。块炼铁在锻打前由于疏松多孔,也被称为海绵铁。

与在较高温度下冶炼得到的含碳较多、适于浇铸的液态生铁不同,块炼铁含碳极低,质地柔软,适于锻造成型。块炼铁在反复锻打的加热过程中,同炭火接触,有可能渗碳变硬,成为块炼钢。块炼铁生产时间长,燃料耗量大,效率不高,但却以其冶炼工艺条件低、产品锻造性能好而在古代冶铁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块炼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725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