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继我国历史上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是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合计790年。
绘画
周朝文献记载非常丰富,尤其是壁画。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楚国诗人屈原的《天问》中所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壁画的巨大规模,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未流传。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剩下的两幅帛画中了解当时的绘画。
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通过采桑、狩猎、习射、一味寻乐、水陆攻击战等,周朝的工匠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形象形成能力,已经初步掌握了平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由于条件的限制,画面中人物的形象虽然没有脸部表情,但仪容生动,比例适当,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荀子所说的形具神生。
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有图案,色彩单纯明快,人物形象也动态上乘,五官表情描写比较简单,绘画尚处于幼年时期,幼年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有的漆棺的花纹是用油漆画的,可以看作是最初的油画。至今为止流传下来的4幅战国帛画,特别是《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代表了当时绘画的较高水平。
构图、平衡有变化,形象比例动态,线条的力量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人物御龙图”,线条的力量很强,富有弹性,对佩剑男子形象的描写、线条的表现力等,看上去更加成熟。我国画的线条造型特征已经弄清楚了。丰富多彩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扩展开来,画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
雕刻
周朝时代的雕刻技术与希腊的雕刻水平相差甚远,还没有发现具有大型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偶、玉石雕刻品,制造了动物形、人偶的青铜器和漆器、其他工艺品美术品。从类型的复杂度和材质手法的丰富性来说,不及希腊雕刻。
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刻品已经被发现,是用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制成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画、马赛克。对人物的描写,不仅可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差别,还可以描写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又性格特征。我国传统的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征,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雏形,这种传统影响极为深远。
书
周朝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何尊铭文(金文)和石鼓文代表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其风格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爱。盟书、简本,无论是丹书还是朱书,其字体都充满情趣。如侯马盟书,刀锋笔迹明显,转折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形成蚕头,称之为蝌蚪书,形成特殊美感。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鉴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受到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其社会作用相当大。对于上层来说,音乐舞蹈首先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重大仪式,对平民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当初,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严格分家。
到了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许多民间舞蹈的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乐舞。这些民乐色彩浓厚的宫廷乐舞,是历史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引起了一部分守旧者的恐慌和反对,但乐舞的变革和历史进步一样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来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很大,曾侯乙墓出土的数十件套编钟,编撰时除了祭祀用的乐舞外,还发展了祈祷福驱除邪气的宗教舞蹈,如蜡祭和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在音乐理论方面,先秦诸子百家有自己的音乐观。道家、墨家、法家对乐舞持否定态度,但相反的出发点和否定的程度是不同的。儒家肯定乐舞,孔、孟、荀肯定的同时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阐述自己的理由,从某个方面给予启发,值得后世的研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周朝的文化特色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