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油品管道

[拼音]:youpin guandao

[外文]:oil pipeline

输送原油和成品油的管道,又称输油管道,是管道运输中的一种重要管道。在油田内部有大量的矿场集输管道;在炼油厂、油库和用户之间,也有大量的油品收发管道。这些管道都属于油品管道,而起主要运输作用的是口径大、距离长、自成输送系统的大型油品管道。到70年代后期,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建3~5万公里的大型油品管道。截至1980年止,全世界大型油品管道的总长度近80万公里。

油品管道是由连接成线的钢管、管道输油站、储油库和转运站等组成(见管道工程)。由于它所承输的油品种类繁多,性质差别很大,因此,需采用不同的管道输油工艺。成品油管道一般采用等温和顺序输送;易凝高粘油品(包括石蜡基原油)常用油品加热输送,或采用油品热处理输送和油品伴水输送等方法。

原油管道

输送原油的管道。原油管道在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中占1/3左右,承担了原油总运量的85%~95%。各国和各地区所产原油性质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低粘原油和易凝高粘原油两类,输送这两类原油都需要在管道沿线设置若干个加压泵站。易凝高粘油品输送还须增设加热站或建热泵站。我国的原油管道几乎都属于加热输送管道。

现代规模的长距离原油管道,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敷设的“大口径”原油管道开始的。50年代中期,原油管道的管径一般为300~700毫米。在管道建设规模方面,全世界每年增长1500公里左右。50年代修建的原油管道主要有:美国建设了几条长度在1600公里以上、管径为500、600毫米的原油管道;苏联在开发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第二巴库”油田时,敷设了总长度为4800公里的原油管道;加拿大兴建了省际-湖边原油管道系统,从西部的埃德蒙顿向东到多伦多,总长度为3105公里;沙特阿拉伯敷设了横贯阿拉伯半岛的原油管道,从波斯湾通往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长1718公里;从伊拉克的基尔库克向叙利亚的巴尼亚斯和黎巴嫩的的黎波里两个方向分别敷设了长度为895公里和853公里的原油管道。

60年代,原油管道开始向着更大管径和更长距离的方向发展。1964年开始兴建的苏联-东欧“友谊”输油管道,第一次采用了1020毫米管径的钢管,管道长度达5327公里。1967年又建成西西伯利亚到鄂木斯克炼油厂的1050公里长的原油管道,管径也是1020毫米。苏联在60年代,原油管道增加了约两万公里。1965年伊朗敷设了长248公里、管径1070毫米的原油管道。1968年美国敷设了管径为1000毫米的原油管道。在西欧兴建了由荷兰鹿特丹到联邦德国以及由法国到联邦德国等国的原油管道系统,较大管径850毫米,总长达2800公里。在意大利、奥地利和联邦德国之间,于1967年建成一条长 445公里、管径为 1020毫米的横贯阿尔卑斯山原油管道(TAL),翻越高差1500米的高山。1962年在印度敷设了一条长1150公里、管径400毫米的原油热处理输送管道。

70年代,原油管道建设继续向着技术难度和工程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方向发展。到1972年各大洲的原油管道长度是:北美为27万公里,南美为2.36万公里,西欧为1.78万公里,中东和近东为2.28万公里,非洲为1.54万公里。在70年代内,苏联敷设了多条1220毫米管径的原油管道,总长度约为12000公里,将西西伯利亚产油区与东西伯利亚和西部工业区联结起来,每年向工业区输送原油2亿多吨,出口原油1.5~1.85亿吨。美国在1977年建成了特大型的纵贯阿拉斯加管道。沙特阿拉伯的东-西原油管道和阿尔及利亚到突尼斯的原油管道,都穿过沙漠地区,后者穿过沙漠的长度为660公里。英国北海油田的海洋管道,最长的达358公里,敷设在100多米深的海下。到80年代初,苏联已开始用1420毫米管径的钢管输送原油。在中东沙漠地区应用燃气轮机作输油的动力。输油自动化程度已达到只用二、三十人就可以集中管理数千公里管道的水平。

我国于1958年在新疆的克拉玛依到独山子之间,建成第一条原油管道,全长147公里,管径159毫米。70年代,随着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各大油田的开发,兴建了输送大庆油田、任丘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原油的管道网,管径为377~720毫米,总长约5000公里。管道网除向沿线的各炼油厂供应原油外,还通过辽宁省的大连、河北省的秦皇岛、山东省的黄岛和江苏省的仪征等港口,将原油运往南方各炼油厂,并向国外出口。原油管道的干线有:大庆油田经铁岭至大连港的原油管道,管径720毫米,长984公里;铁岭经秦皇岛至北京的原油管道,管径720和529毫米,长823公里;华北油田至北京的原油管道,管径529毫米,长120公里;华北油田经临邑到仪征的原油管道,管径529和720毫米,长 962公里;胜利油田至黄岛港的原油管道,管径529毫米,长251公里。在我国内地的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和宁夏、新疆等自治区,也敷设了一些原油管道,将原油从各个油田直接输往炼油厂。我国原油由于多属石蜡基原油,含蜡量大,粘度和凝固点都较高,因此基本上采用加热输送的方法。

成品油管道

供输送石油炼制产品和油气田副产品(液态烃或凝析油)的管道。输送的大宗产品是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民用液态燃料等轻质油品。美国在70年代经管道输送的成品油中,汽油约占55%,柴油约占22%。单一输送液化石油气的管道规模也很大,例如横贯美国中南部的液化石油气管道系统,干线全长2790公里,日输量8000~14000立方米。此外,还有向发电厂加热输送易凝高粘燃料油的管道。成品油管道多采用管道顺序输送方法,在同一管道里分批连续地输送多种油品,甚至可将质地轻的液化石油气、轻质油品以及重质的燃料油经同一管道输送。

成品油管道多由炼油厂或成品油库向管道供油。在管道的沿途和终点站,根据销售需要,向各交油站点或分支线输油;也有沿途接入进油支线的,构成地区性产、运、销管网系统,采用等温、密闭和顺序输送的方式输送各种成品油。液化石油气是成品油中轻的一种油品,它含丙烷和丁烷在90%以上,在常温和大气压力下呈气态。在15.6℃的条件下,丙烷蒸汽压为6.6千克力/厘米2,丁烷为1.4千克力/厘米2。输送液化石油气时,管道系统内各点的压力要保持比该点的蒸汽压高 2~3千克力/厘米2。经长距离输送的液化石油气的温度会升高,为了防止液相石油气汽化,在沿途的泵站里常设有液化石油气冷却装置。

燃料油管道输送供发电厂作燃料用的易凝高粘燃料油。60年代中期,首先在英、法、意、奥等国开始兴建管径为200~250毫米、长度不足 100公里的燃料油管道。到7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敷设了一批管径为250~400毫米,长度超过100公里的燃料油管道。1967年我国建成了一条长57公里、管径为250和300毫米,由炼油厂到发电厂的燃料油管道。燃料油管道一般都是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作绝热层,埋在地下敷设,可不经中间加热输送上百公里,比不保温的加热输送管道可减少很多中间加热站。

军用成品油管道是 战时用油的管道。采用快装接头连接管子,在地面上敷设,配以拖车式机动油泵作输油动力。

到70年代末,全世界运行中的成品油管道已达16万多公里,约占全世界长距离管道总长度的14%。以每1千平方公里区域内成品油管道的长度计算:美国为12.2公里(不包括阿拉斯加地区),英国为7.8公里,法国为7.0公里,意大利为4.9公里,联邦德国为3.5公里,墨西哥为3.1公里,伊朗为2.7公里,苏联为0.4公里,我国为0.13公里。美国是成品油管道最多的国家,它的总长度约占全世界此类管道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其中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系统规模较大。到70年代末期,美国每年用管道输送的成品油达6亿多吨。我国于 70年代初开始建设长距离成品油管道,现累计长度1150公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油品管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637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