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夏王朝的文字至今尚未发现,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历史的缺点,但是通过考古学的手段被大家所熟知,从仰韶到龙山时代发现了数十种定义符号,应该是文字的鼻祖。传说仓颉造字在黄帝时期,考古证明很有可能这样,从黄帝到夏代已经有了很长的时期的发展,所以叫做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必然是在夏代文字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没有夏代文字的话,商代甲骨文就不可能突然成熟起来。
现在,考古学家有河南先生二里、临尔煤山、洛阳甲骨文等相似的,也有与现代汉字构造相同的,也有应视为文字的,但我们还没有能够解读。
据我国先秦史籍记载,很多史料都是从《夏书》中引用的。也就是说,夏代不仅有文字,还有文字记录的典章书籍。《左传》引用了《夏书》的记载,仲康时代,方宿的位置发生了日食,人们感到震惊,打着太鼓四处奔走,认为发生了天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人们已经把天象观测作为国家的政务,像祭祀活动一样重要,设置司天的官职从事这项工作。
根据史书记载,羲氏和和和氏两家自尧、舜以来,世世代代执天地四时之官,观察天文、地理,制定历法和季节节气,用于农业生产。但是,夏代太康以后,帝王自身不论朝政,到处游荡,因此上行下效导致了很多官员严重失业。这个时期的羲氏和和和氏的两个家族也乘机在私邑喝酒玩耍,荒废了这个职业,历法混乱,失去了度数。因此,仲康时代发生的日食没有,全国都陷入了恐慌。
但是,这次怠慢职务也被处以严惩,丢掉了性命。据《太平御览》卷七载记载,“禹时钩命决曰‘星如贯珠般闪耀,连璧般闪耀’”的特殊天象,五大行星在夜空中逐渐接近,像耀眼的珠宝一样,壮观异常,像明亮的拱形。古代的统治者把五星作为五德之主,把五星聚合看作祥瑞的先兆,借机大肆渲染。将其行为、动态、灾害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起来,作为警告。
1996年,夏商周断代项目启动后,“禹时五星聚”的天文估计项目由我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大学天文学部提出,估算此次天象的年代,以证明夏纪年。科学家们应用美国APC软件公司开发的较新电子技术,在夏初纪年前后的一百二十年范围内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公元前1953年2月还是发生了五星聚集的天象。
据电脑显示,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每天黎明前,东方地平线上有土星、木星、水星、火星、金星从下向上排列,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震撼着人们的心。这个奇特的天象持续了近一个月,特别是到了2月26日深夜,5颗大行星几乎聚集在一起,发出银色的光辉。由此天文学家断言,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难得的“纬度集训”,即五星聚合现象。当初被认为是“嘉瑞贞祥”,可能暗示着帝王的兴起,建立了新的王朝。
根据现代的研究,关于我国古代天文现象的记录几乎都是从实际观测中得出的,基本上应该可以信赖,但是也没有排除因为其他政治目的而被统治者篡改、附会的可能性。因此,在《禹时五星集》中推定的公元前1953年,只不过是推测夏纪年的参考数据之一,不能作为准确的纪年。日历的制定在夏代就已经开始了,我国现在保存在《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中,是最早的夏历。
和传文分为两部分,记载的内容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是夏朝历法和平民一年的生活状况,传文是从战国到秦汉学者的定论。夏代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于农时的需要,夏人已经观察天象,掌握气候变化,用干支纪日法编纂了《夏小正》。在月历中,详细记录了1年12个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的法则、星宿的出没、候鸟的往来、草木的荣枯、虫鸟的鸣蛰等。
根据经验,夏历规定了每月的农事活动的大致安排。正月万物复苏,蛰虫出土,雁向北,柳枝发芽,农夫开始修整田地。3月:大地更新,桑树发芽,柳枝采摘,斑鸠鸣叫,开始养蚕。七月:芦苇开放,池塘里长有萍,雨季来临。八月:果实满枝,瓜满园,到了收获的季节。9月:大雁往南飞,各种各样的动物进入洞里,准备过冬。
10月:捕野兽的时候到了,乌鸦又高又低,夜变长了。十一月:商旅不行,万物不通,王开始打猎,他们出了精良的弓箭,蛇纷纷坠落在弓箭下。这些无疑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为了适应农时需求而产生的,这本日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据说夏朝、商、水曜代的历法不同。所谓“夏正建寅、株正建丑、周正建子”,是指夏代在每年正月冬至后的第三个月,商代把每年的正月放在冬至后的第二个月,周代把每年的正月放在冬至的当月。长期实践证明,在这三种历法中,夏历更符合人民生活规律,便于农田管理,因此几千年来一直被使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夏朝时期天象观测作为国家的政务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