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研究工程首批六大重点城市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这里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当属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对应古代的夏商时期文件。该地南临鼓洛河,北靠邙山,背靠黄河,涵盖二里头、葛望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落,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崛起、城市的起源、王都的建设和皇室的拟人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宫殿。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文化古迹之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 1500 年(有人说公元前 1730 年至公元前 1520 年)。 1959年开始发掘,遗迹可分为四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陶器作坊、铸铜作坊、地窖、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器、角器、海螺器等遗存,其中青铜爵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被初步确认为夏朝中后期的都城遗址。
发掘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 《史记·殷本纪》的主张,难免让人认为《史记·夏本纪》也是一部可信的历史。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研究的课题。
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夏墟”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拉开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经过数十次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考古新成果,将此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文化遗存包括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一直到东周、东汉时期。这个地方的繁荣时期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文化时期开始的。到公元前16世纪,考古界称其主要阶段为“二里头文化”。
从1960年至今,我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现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第一至第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和2号宫殿的奠基地点,发现了青铜铸造厂,清理了不同层次的墓葬。 ,并确定了废墟的城市性质。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发掘,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许多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具等。
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 2001年以来,工作组在王宫区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和重点挖掘,发现并清理了数座大型建筑地基,对王宫区及周边道路进行了勘探。宫殿区外围,发现十字路口; 2003年春,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解剖挖掘,发现宫城城墙;荔头文化四期大型夯土墙和绿松石工具作坊重要遗迹。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发掘出另一处保存完好的大型夯基遗址。该遗址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东墙、东廊组成,至少修葺或增建过3次。考古人员推断其时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建筑遗址。
文献记载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从严谨的角度来看,夏朝及其都城至今还没有发现能够证明自己的系统文字。不过以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和都城的大小来看,它所在的区域是古代中原三大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如果它所代表的王朝不是夏——史书记载的朝代,还有其他朝代的可能性也很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历史介绍和文献记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