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七巧板

[拼音]:qiqiaoban

[外文]:tangram

我国民间玩具。由 7块几何形薄板组成。因能启发儿童智力,又称智慧板。其他国家称七巧板为“唐图”,即我国的图板。

七巧板由宋代的燕(宴)几图演变而来。燕几为古代宾宴的案几,开始由6张方形案几组成,称为骰子桌。后来,增加一小几,合为7张,改称七星,可以纵横排列,组成多种几何图形,并按燕几图设席,以娱宾客。宋代黄伯思撰有《燕几图》,记述较详。明代严澄著有《蝶几谱》,他将宋代方形的宴几改为三角形,用13张三角形的案几合为蝶翅形,称为蝶翅几,也可拼排出各种图形。清初始有七巧板,成为游戏器具。嘉庆年间(1796~1820),养拙居士著有《七巧图》刊行于世,使七巧板广为流传。光绪四年(1878),童叶庚著有《益智图》,将七巧板增加为15块,称为益智图,又称十五巧。

七巧板以薄木板、厚纸片、塑料板等制成。其 7块图板聚合起来,呈正方形;分开后,可以拼排各种象形和概括 较强的图形,可以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 (见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梓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七巧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梓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350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