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卡尔多转炉

[拼音]:ka'erduo zhuanlu

[外文]:Kaldo converter

又称氧气斜吹转炉,1956年由瑞典卡林(B.Kalling)试验成功,并在多姆纳维特厂(Domnavet)投产,取两者的首先个音节kal和do命名。转炉炉体呈倾斜状,置于托圈内圆滚上;炉身可绕纵轴线回转,很大转速为每分钟30转;氧 经炉口斜插炉内,并能摆动(见图);曾在瑞典、英国、法国和美国应用,但不久即在炼钢中停止使用。经过改进后的卡尔多转炉,增添了可向熔池吹氧、氧-燃料或其他气体的设施,从而可以控制炉内温度和气氛,使之既可用于放热反应的吹炼,也可用于吸热反应的熔炼和精炼。此种转炉在有 金属冶炼中称作氧气顶吹旋转转炉(top-blownrotary converter,缩写为TBRC)。1959年,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用此炉首次吹炼高冰镍直接获得金属镍。该公司于1973年在铜崖(Cop-per Cliff)镍精炼厂建成了容量为50吨的顶吹旋转转炉两座,用以处理硫化镍精矿、高冰镍浮选所得的铜镍合金、硫化镍残阳极、烟尘和镍阳极泥等的混合料,为羰基法生产纯镍制备原料(粗金属镍)。顶吹旋转转炉还应用于高品位或成分复杂的铜精矿的熔炼和吹炼,铅精矿、锡精矿的熔炼,铜转炉渣的贫化,含铅、锌高的铜烟尘的处理以及再生铜的冶炼等。我国用顶吹旋转转炉熔炼高品位铜精矿,产出粗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代雯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卡尔多转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代雯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347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