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郑白渠

[拼音]:Zhengbai Qu

[外文]:Zhengbai C

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几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见图)。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苻坚时期(357~384)曾发动 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灌区范围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邽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堰称“将军翣”,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宋代改为临时 梢桩坝,每年都要重修。由于引水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主要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囷坝,至延祐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石囷结构,后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泾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65~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一再缩小。至清代乾隆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静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郑白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静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316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