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缪篆介绍
汉印的字体,有缪篆、鸟虫书和隶书三种。缪篆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鸟虫书只用于少数印章;隶书仅见于陪葬用的石印。
缪篆是汉王莽时期所定六书(古文、奇字、小篆、佐书、缪篆、鸟虫)之一,为汉初沿袭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故又名摹印篆。
清代谢景卿《汉印分韵》序曰:“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缪篆固别有一体,屈曲填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其损益、变化具有措意,不可磨灭,章法配合浑穆天成,不可思议。嗜古之士 宝焉。”
缪篆的起源
缪篆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摹印篆”略异于周时的金文和石刻文字,它在田字格或日字格之内,为把形体适应具体的需要,多趋方整和比较均匀,有时甚至采取挪移的方法以便安排,但稍粗放一些。
西汉初期的印章文字基本上继承了这一体势,而日益向结构匀称和线条圆转方面发展,乃至虽无框格,大小平整变可齐同,其字体绸缪屈曲,笔划饱满,到了新莽时,便冠以缪篆之名了。
这时,一些印章的作者,每字往往以横笔或竖笔各六画组成,或接近于六画之数,只要不碍于辨识,或省或增,务求匀密有致辞。戴侗在《六书故》中说:“凡字有从多而省者,趋于巧便也;有从省而多者,趋于巧缪也。”东汉之后,这一趋向愈来愈有所发展。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沿用这一体系,很少有变动,直到隋代,因绢纸的广泛使用,印章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入印文字于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复为缪篆了。
缪篆的特点
缪篆的基本笔画
楷书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折、勾、提等所谓永字八法,隶书笔画虽不如楷书变化丰富,其基本笔画也有点、横、竖、撇、捺、折、波、挑等数种。小篆的笔画线条变化极多,但常用的却较少,只有横、竖和各种折画及对称弧笔,缪篆的基本笔画则更简便,只有横画、竖画和折画,此外,有时还有叠画、弧笔和斜笔等。
缪篆的结构特点
缪篆的结构特点有五:一是方,方即字形方整,二是平,平即横平竖直,三是均,均即笔画均布,四是叠,叠即线条折叠,五是满,满即是充满顶格。
缪篆的章法布局
汉印中官印多为正方形,官职低的用长方形,称“半通印”。私印有正方、长方、圆形或其他形状。印文字数不同排列形式也因字而异,排列顺序错综复杂,常见的缪篆章法布局一般为自上而下,从右至左。
缪篆的艺术价值
历代篆刻缪篆体系
入印之文字,大体有三类;一为大篆,字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此以先秦古玺为代表;二为缪篆,字形方整,线条多平直,此以汉印为代表;三为小篆,字形圆整,线条圆转,此以元圆朱文印为代表。其中尤以缪篆体系具有代表性。
明代由于发现花豹石可为印材,导致文人篆刻兴起,自文彭何震以来,名家辈出,掀起了印章史上的一个。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硕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无不是宗法汉印缪篆。例如,赵古泥、邓散木之虞山派,是在缪篆基础上加以线条轻重变化,强化章法构思;在部首挪移上下夫;齐白石是在缪篆基础上,借鉴吴天发神谶碑笔意,大胆强调虚实对比,突出斜笔,以独特的冲刀法表现线条,他们的作品遂出自汉印缪篆而卓然自成一家,中以传之后世。
缪篆在历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历代篆刻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时值今日缪篆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篆刻艺术创作上,缪篆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以缪篆为基体,借鉴历代民间篆隶书法的营养,推陈出新,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特色的缪篆系文字入印,从而在篆刻艺术上有所创新发展。
此外,由于缪篆相对小篆、大篆较为简单易学,所以对学习篆书者,缪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特别是对有汉隶基础的书法作者,以缪篆创作更是捷径。而以缪篆作为题画款亦可增添古朴典雅之气。但是,由于缪篆形体方整,多字作品在章法上较平板,故较少字作品的效果当优于多字作品。题款、对联及少数斗方、横幅、条幅作品应为缪篆书法创作的主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王莽六书之一缪篆的起源介绍和特点及价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