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戏曲盔头

[拼音]:xiqu kuitou

[外文]:dramatic helmet

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俗称戏帽。戏曲盔头注重装饰 ,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穿着的戏装相协调。

沿革

戏曲盔头随我国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代崔令钦《教坊记》(约成书于 762年)中记述当时歌舞戏剧服装中有宝花冠、珠冠等品类。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壁画所绘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杂剧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盔头,有纱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样。明代,江苏苏州、昆山一带的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头制作也在苏州兴起。清代,随着京剧艺术的形成,北京也兴起盔头制作业。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苏州开设“沈源泰”、“周锦记”盔帽店,此后又兴办“沈元泰”、“韩顺兴”、“天宝泰”、“黄恒昌”等16家盔帽店。20世纪40年代,北京有“瑞兴”、“广盛兴”、“锦华”、“久春”、“中山”等10多家盔头作坊。

品类

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盔帽两类。巾帽用绸缎等加以刺绣缝制,质地较软。盔帽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彩缨、 头、绒球、玻璃珠等装配而成。根据盔头所标志的角 身份又有许多品种。如冠分为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太子戴的紫金冠等7~8个品种;盔分为元帅戴的帅盔、大将戴的将盔、关羽戴的夫子盔、项羽戴的霸王盔等20多个品种;巾分为皇巾、相巾、文生巾、学士巾、武生巾、员外巾等近30个品种;帽分为公帽、侯帽、纱帽、僧帽、红缨帽等20多个品种。各种盔头又可有几种不同的颜 。如文生巾有大红、果绿、湖蓝、绯红、银灰等颜 ,员外巾有古铜、白、黑等颜 。此外,演出时所用的面具如“加官”、“娃娃”等也属于盔头一类。

制作工艺

巾帽与盔帽的制作方法不同。巾帽的制作大体分为裁剪、绘制花样、刺绣、缝合 4道工序。盔帽的制作有剪样、制坯、拉花、沥粉(即用石灰调成糊状,装入圆锥形袋中,通过 的小孔,在盔帽上挤成花纹,干后涂 或敷金粉,成为凸起的花纹)、点翠(即用翠鸟的羽毛贴在帽子上作装饰)、装配等工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伟晔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戏曲盔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伟晔;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137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