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西汉的地方军和预备军介绍

西汉有地方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置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由郡守和郡尉管理。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士兵都是从郡国召集来的“正式毕业”。
郡国兵
郡国兵是西汉的地方部队,分为内郡兵和王国兵,分别由各地的郡守、都尉和各王国的中尉统领,主要驻扎在各地的郡治、王国都城和都尉治所,各县也有少量的部队驻扎。士兵也在当地的郡县、王国内征兵服役,已经1年了。
郡国兵平时接受军事训练,负责地方治安维持,战时接受征兵进行征兵作战。每年8、9月都会举行“都试”,郡守、都尉、中尉都会出席审查,进行评论的高低,划分等级。服役期满后,回乡回家,成为国家的预备兵,随时准备再次入伍当兵。
郡国兵的征兵和出兵的权利应该属于中央朝廷,但西汉初期由于实行郡国并联制,王国的权利很大,王国士兵对中央朝廷相对独立,没有受到中央朝廷的指挥。七国之乱以后,中央逐渐加强对王国的控制,王国兵的相对独立性也日益减弱。

汉武帝时期,只有实行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才真正统一了郡国兵的军事指挥权。政治方面,通过削弱酒金夺爵、推恩令等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将权力收入中央。在经济方面,上林苑设钟官、弁铜、技巧三官,以铸币权为中央,通过工资支付来控制王国军。消除大陆军事上的隐患,对对外作战的汉来说是极大的利益,可以全力对外作战。
边防兵
西汉边境警备军被派遣到边疆地方兵、属国兵、大陆部边境驻扎的大陆兵。西汉成立后,初期大权实力薄弱,边防力量主要依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七国之乱平定后,随着中央实力的增强,诸侯王的权利逐渐被回收,边防力量也逐渐被回收,掌握在大权之下。武帝时代,边境地区数十个边疆郡渐渐设立,将附属的少数民族分成“属国”加以约束。

边地兵
西汉边境匈奴、乌桓、西南夷族、东南百越等少数民族较多,侵略频繁。西汉中央是为了防备少数民族的侵略。在边境地区的郡县,实行了比较特殊的管辖方式。中央给予边郡太守很大的自和军权,对边地兵有特殊的管理方法。太守是郡的较高军事长官和行政长官,其部下官分为常设职官和临时职官。
常设职官有将兵长史、司马、丞等。临时职官是部都尉,部下职官是丞、千人、司马、侯等。边地兵作为常备兵,受太守的管辖。边境战事频繁,经常发生一时性的事情,很难传到中央。因此,太守被赋予了军事独断的权利,拥有比内地郡太守更多的自。为了防止太守佣兵的自重,中央在郡府的下面设置了几个部都尉府,在强化边疆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是对太守的制约。

属国兵
从汉武帝那里,边疆的少数民族多附着于人民。对内附的少数民族中央多设“属国”管辖。中央设立了“典属国”一职,并被管辖。向各属国派遣属国都尉,作为属国的较高军事长官。各属国军队由中央同意指挥。属国兵的任务主要是协助边防,有时也会随汉军出征。例如,太初元年,曾派遣二师将军李广利分配到国兵六千骑击大宛。
护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
西汉历史上,与匈奴的战斗始终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战斗在匈奴不重视的地位。乌桓也被称为“乌丸”,长期受到匈奴的压迫,汉武帝时,冠军侯霍去病北击匈奴,消灭了以乌桓为奴隶的匈奴贵族,设立了乌桓校尉,统括了乌桓兵。对汉东北部的边境防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武帝在西部设立了护羌校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西汉的地方军和预备军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08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