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ndai guansai jianzhu
[外文]:Han strategic fortification
汉代为军事防御和开发边疆,沿长城一线营造了大量关塞建筑,如烽、燧、关、侯城和屯戍城,作为报警和驻军之用,形成坚固的工程防御体系。通过考古勘察,并同出土的简牍记载对照,得知汉代关塞建筑的形制。
烽即烽台,遇警时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昼夜均焚积薪并击鼓,依次传递警报。做法因地制宜。甘肃居延一带都是夯土筑成,方5~8米,两台之间的间距0.5~1公里。内蒙古哈隆格乃山谷则为块石砌成,建在山巅,以便瞭望。
燧又称亭燧,是烽台四周或附近设围墙的据点(见坞壁),驻兵防守。甘肃居延甲渠第四燧为11.5×14.5米的小堡,墙厚2米,门宽仅0.7米,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即“壅门”。院内建两间小屋,烽台设在东北角。以后又在东面加建围墙、房屋,平面呈曲尺形。
关是出入长城的门户。例如位于居延以南的肩水金关,关门两侧为夯土筑屋,中夹5米宽的门道,其侧立木柱承顶部。屋壁厚1.2米,有土坯砌的登顶磴道,表明上部原有防守的楼橹。关门内外地面埋木尖桩,即文献所说的“虎落”,只留一条通道。关门西南是38×33米的小城,门在东南方,墙厚不到1米,沿内壁建居室、仓库和马厩。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亭燧,位于西墙中部。燧面积约11.5×13.5米,墙厚约1.5米,内建房屋。烽台附在亭燧的西北角墙外。从它的布置可看出是由亭燧发展成为守关吏卒居住的坞堡。
侯城又称障、障城,是辖一段防线的军官(侯官)屯驻的城堡。居延甲渠侯官遗址是一47.5×45.5米的城堡,夯土堡墙厚2米。门在东墙偏南,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院内建居室、仓库等。其中一间5×8米,当是侯官住室。城西北角外附建一小堡,方23.3米,土坯砌墙厚达4.5米,向侯城内开门。堡内靠西墙建屋,靠壁有磴道可登上墙顶,墙下曾出土有斗的柱子,说明小堡顶上建有大型防守瞭望用建筑。
内蒙古西北部汉长城一线发现更大的侯城遗址。哈隆格乃山谷1号石城据推测是汉鸡鹿寨遗址,方68米,用块石砌成,城残高7米,只南面正中开一门,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城四角有45°斜出的城垛,形如后世的马面,对研究我国古代城防建筑的发展有参考价值。阿尔乎热古城为周长 450米的夯土筑方城,除四角有斜出墙垛外,南门外建有瓮城,城外有城壕。
屯戍城边塞城市。平面多为方形,有的内建子城,平面呈回字形。如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为汉五原郡治,呼和浩特塔布秃古城为汉定襄郡武泉县址。塔布秃古城850×900米,城中偏北有边长 230米的小城。从地面遗迹推测,小城内为官署,大城南部为民居和兵营,城外有农垦区。这种城制和晁错《守边备塞疏》中所提把边城建为内外二城的建议相同,应是汉代边城通制。也有一些城的子城建于大城的一角。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瑾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汉代关塞建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瑾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