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之制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选才”与“选官”(推举官)没有分离。此外,“选举”和“考试”没有区别。察举对象不仅是未入职人员(无职人员),也包括已入职人员(现职人员)。对选举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现任官员考试的内容。总的来说,考试(考试)是一种辅助形式,不占重要地位。这表明,对汉代官员选拔和服务的考核没有制度化和严谨化。
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定和提升的对象进行“考试和排名”,即测试文本,包括策略、经典、笔记(章体)等。首先是一些科目,然后是所有科目,这表明考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张謇八年(公元83年),所谓“四分”不是具体科目,而是与考试相关的四个标准。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提出了“四支”的概念。这两个时期提出的内容也大致相同。
舜帝杨家元年(公元132年),当时的大臣左雄提出“改变察举之制”。
(1) “不超过四十年”;
(2) “儒生学经,文官学章”,包括年龄规定和班级考试内容。他还提出了“先到”的办法,将考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中央进行考试,二是在尚书省进行审查。这是察举之制考试环节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一项重大进步。
东汉察举人数
东汉时期,由于察举之制弊端的不断出现,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其中,受试者的人数不时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每个县根据其人口有不同的推荐配额。
张元和皇帝在位第二年(公元85年),郡县被命令挑选明经学者。其中5人是由10万多人选出的,3人是由不到10万人选出的。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他颁布了一项敕令,指的是人口稀少的幽河、滨河、凉州等边境地区,“好官入仕之路狭窄”。为此,他命令人口超过10万的边境县每年选举一名孝顺正直的人,每两年选举一名孝顺正直的人的人数不足10万,每三年选举一名孝顺正直的人的人数不足5万。
然而,仍然有许多基于县的争论:无论有多少人,县的大小和候选人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例如,在皇帝统治第一年(公元107年)的第一年,郡县和州被命令每个州保留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安天皇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郡县和州被命令任命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桓公统治的第一年(公元147年),郡县和州被命令培养一个人“极其孝顺”。
东汉时期,对“居主”的任期也有若干规定。例如,在炎黄帝统治的第一年(公元122年),决定“一年或一年以上至十年可以担任官员”。在炎光统治的第四年(公元125年),也确立了“未成年人是孝顺和诚实的官员”这是一种灵活的方法。
年龄限制
在汉代的察举之制中,不同时期、不同科目的考生年龄有不同的规定。这里是对东汉规定的简要描述。
东汉舜帝杨家元年(公元132年),颁布了一项诏书,规定“小莲不满40岁,不得晋升”,规定小莲必须超过40岁。然而,也确定了“这起案件不限于那些有毛才异端的人”,这意味着可以放宽对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的限制。上述规定源于司法部长左雄的观点。左雄在《察举制度改革方案》中提出“年龄限制应在40岁以上”,但对于“有颜回、子气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即知识和能力特别高的人,不应有年龄限制。朝廷中有人反对左雄的意见,但舜帝支持左雄的改革,并最终颁布了一项敕令。
事实上,上述规定并非全部属实。例如,聘用博士生的年龄限制是50岁以上。至帝(公元145-146年)时,他命令州和州挑选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上70岁以下的明经学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考生的年龄限制普遍较高,这不一定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无疑是对年轻人才从政生涯的压制。
建立培养机制
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建立了汉代的察举制度,但要想从国家的需要中获得更好的人才,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它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达到顶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立名师,扶植天下学者”的主张,证明董仲舒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学者。从长远来看,教育与学者选拔相结合的做法是提高行政官员素质的根本。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首都长安(今Xi)建立了全国较高学府太学。进入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被称为“博士生”,只要他们年满18岁,长相良好。有两种选择方法:
(1) 由相关中央服务部门选择
(2) 由地方自治州推荐。
博士生在太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包括诗歌、易经、礼仪、春秋等。每年一次,这是一次抽检。如果你通过了“易学”(经典儒家)或更高级别的考试,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官员。你可以成为更高层次的“医生”。如果“独特能力”失败,医生的徒弟将被遣送回国,推选他的人将受到惩罚。如此严密的制度不仅可以培养人才,还可以直接为国家选拔优秀官员。
太学第一次成立时,只招收了几十名学生。后来,梯子变得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课程类别(经典)有所增加(如公羊、左传、尔雅等),一种经典中有几个医生。在成帝统治期间(公元前32-7年),博士生人数增加到3000人。东汉时有三万多人。这是帝国理工学院的鼎盛时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汉朝察举制的介绍和历史演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