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道路交叉口

[拼音]:daolu jiaochakou

[外文]:road intersection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这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正确地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和管理交叉 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道路交叉口按所处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

相交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的形式通常有 T形、Y形、十字形、X形、错位、环形等(图1)。车辆通过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时,因驶向不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机动车通过交叉口时的冲突点,在三岔路口如T形交叉口有 3个;在四岔路口如十字形交叉口有16个;在五岔路口有50个(图2)。 当非机动车也同时通过路口时,则冲突点就更多了。事实上每一个冲突点都是一个潜在的交通事故点。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通常有用各种交通信号灯组织交通,环行组织交通,用各种交通岛(分车岛、中心岛、导向岛和安全岛)、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等渠化路 通。

环形交叉口是在路口中间设置一个面积较大的环岛(中心岛),车辆交织进入环道,并绕岛单向行驶。这样,既可使车辆以交织运行的方式来消除冲突点,同时又可通过环岛绿化美化街景。适宜采用环形交叉口的条件是地形开阔平坦;交叉口为四岔以上的路口;相交道路交通量均匀;左转弯交通量大;路口机动车总交通量每小时不大于3000辆轿车。当有非机动车通过时,机动车交通量还要降低。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车辆须绕行;交通量增大时易阻塞;行人交通不便。英国采用环形交叉口比较多。英国运输与道路研究实验室研究认为:缩小环岛尺寸可以提高通行能力。因此,1963年英国开始将环形交叉口的环岛直径缩小至环交外缘的内切圆直径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设置偏向出口的导向岛,以增宽进口车道,并规定出环车辆优先等,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环形交叉口──微型环岛交叉口。

立体交叉口

不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道路路口。它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分别设置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也就是道路呈立体交叉,简称立交。在立体交叉口通常设置交通标志引导车流。

早在马车时代就出现了道路立体交叉口,如1858年美国在纽约中央公园建成跨路桥。20世纪初,美国、德国出现了沿线限制的道路,这种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采用了立体交叉。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伍德布里奇修建了每昼夜平均通行6.25万辆汽车的完全互通的苜蓿叶式立体交叉。1930年在芝加哥修建了1座拱形立体交叉。30年代,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美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在高速公路上修建了各种形式的立体交叉。60~70年代,苏联在莫斯科花园环路上修建了19座立体交叉,在公路环路上修建了43座立体交叉。法国于1980年前在巴黎林荫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我国于1963年在广州修建了1座立体交叉,70年代在北京二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并且首次修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分行的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目前道路立体交叉的形式和结构繁多,已发展到120种以上。

组成

立体交叉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立交桥:跨越道路的跨路桥或下穿道路的地道桥。

(2)引道:道路与立交桥相接的桥头路。

(3)坡道:道路与立交桥下路面连接的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如苜蓿叶式立体交叉还有匝道。它是连接上、下两条相交道路的道路(图3)。

车辆从匝道进入干道的路口为进口,从干道进入匝道的路口为出口。

类型

按交通功能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

(1)分离式立体交叉:无匝道的立体交叉,仅修建立交桥,保证直行交通互不干扰,但不能互相连通。这种立交构造简单,占地少,工程量和投资少,适用于直行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少或被限制的路口。

(2)互通式立体交叉:设有连接上、下相交道路的匝道,可使各路车辆转向。根据车辆互通的完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互通式和部分互通式两种。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能保证相交道路上每个方向的车辆行驶到其他方向,但其交通组织复杂,占地大,建设投资多。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繁多,有苜蓿叶型、嗽叭型、定向型、迂回型和环型等(图4)。

苜蓿叶型立体交叉外形美观,占地大,左转车辆须穿过立交桥后沿环形匝道右转270°,绕行距离长,适宜于高速公路或城市外围市郊环路上。喇叭型立体交叉适用于三岔路口,行车安全便利,占地较少。定向型立体交叉是各方向均设有专用车道,行驶路线短捷、便利,但立交桥多,结构复杂,费用大,主要用于高速公路上。这种形式的立交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之分。迂回型立体交叉是延长左转弯车辆行驶路线的一种类型,左转弯车辆须远引迂回绕行,转弯车辆均须交织行驶,但占地较少。环型立体交叉由平面环形交叉发展而来,是将直行道与环行道交叉,可确保主干道直行方向交通通畅。环型立交占地少,适宜于主干道直行交通量大的多岔路口,但环行道的通行能力有限。当相交干道直行交通量都很大时,可建成三层式或四层式,即上、下两层为直行道,中间层为环行道,供转弯车辆环行。如我国1983年在广州建成的1座四层式环型立体交叉,上、下层为直行车道,中间两层分别为机动车环行道和自行车环行道。

若路口某方向的交通量很少,为限制该方向的交通,或该方向交通仍作平面交叉处理,则可修建成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常见类型是菱型(亦称钻石型)立交和部分苜蓿叶型立交。菱型立交占地面积小,构造简单,建设投资少,可保证主干道直行交通畅通,但相交的主干道上尚有两处平面交叉口。部分苜蓿叶型立交多用于主要的转弯交通流集中在1个或数个象限内的情况,也有占地面积小,建设投资少的优点。其缺点是限制了某个方向或某几个方向上车流转弯。

布设

立体交叉的布设,应考虑相交道路的 质、设计交通量及通行能力,交叉 通 质与交通量分配。立体交叉的间距应能保证足够的交织段和视见交通标志的距离。(见彩图)

参考书目

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著,交通部首先公路勘察设计院译:《公路几何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 1980。

彭世明编:《城市道路立体交叉》,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道路交叉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909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