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建筑工业化

[拼音]:jianzhu gongyehua

[外文]:industri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历史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起源于欧洲。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开始萌芽。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的建筑工业化理论就已基本形成。当时有人提出,传统的房屋建造工艺应当改革,其主要途径是由专业化的工厂成批生产可供安装的构件,不再把全部工艺过程都安排到施工现场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面临住房紧缺和劳动力缺乏两大困难,促使建筑工业化迅速发展。其中,法国和苏联发展最快。到60年代,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也都迅速发展。对发展我国家如何实现建筑工业化问题,联合国经济事务部在1974年发表了《关于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 政策和措施指南》,认为建筑工业化是20世纪不可逆转的潮流。发展我国家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各国根据现有条件,有步骤地推行建筑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仍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始于50年代首先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务院在1956年5月作出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随后即迅速建立起建筑生产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初步基础,对完成当时的国家建设任务起了显著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筑工业化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材料改革为重点。

基本内容

世界各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各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概括为:

(1)建筑标准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

(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和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这是建筑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具体包括: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合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

(3)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

(4)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从建筑的设计开始,直到构配件生产,施工的准备与组织,建筑生产全过程都应当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紫嫣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建筑工业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紫嫣;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904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