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静电感应晶体管

[拼音]:jingdian ganying jingtiguan

[外文]: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

源漏电流受栅极上的外加垂直电场控制的垂直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简称SIT。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新型器件,可用于高保真度的音响设备、电源、电机控制、通信机、电视差转机以及雷达、导航和各种电子仪器中。

1952年日本的渡边、西泽等人提出模拟晶体管的模型,1971年9月日本西泽润一发表SIT的研究结果。在70年代中期,它作为音频功率放大器件在日本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先后制出很高截止频率10兆赫、输出功率1千瓦和30兆赫、输出功率达2千瓦的静电感应晶体管。1974年之后,高频和微波功率静电感应晶体管有较大发展。已出现1吉赫下输出功率100瓦的内匹配合成器件和2吉赫下输出 10瓦左右的器件。静电感应型硅可控整流器已做到导通电流30安(压降为0.9伏),开关时间为110纳秒。另外,已研制出 MOS型SIT和SIT低功耗、高速集成电路,其逻辑门的功率-延迟积的理论值可达1×10-15焦以下。

SIT具有非饱和型电流电压输出特 ,它和三极电子管的输出特 相类似(图1)。

SIT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在零栅压或很小的负栅压时,沟道区已全部耗尽,呈夹断状态,靠近源极一侧的沟道中出现呈马鞍形分布的势垒,由源极流向漏极的电流完全受此势垒的控制。在漏极上加一定的电压后,势垒下降,源漏电流I开始流动。漏压越高,I越大,亦即 SIT的源漏极之间是靠漏电压的静电感应保持其电连接的,因此称为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和一般场效应晶体管(FET)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1)SIT沟道区掺杂浓度低,为1012~1015厘米-3,FET则为1015~1017厘米-3;

(2)SIT具有短沟道,在输出特 上,前者为非饱和型三极管特 ,后者为饱和型五极管特 。

SIT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埋栅结构、表面电极结构和介质覆盖栅结构。埋栅结构是典型结构(图2),适用于低频大功率器件;表面电极结构适用于高频和微波功率SIT;介质覆盖栅结构是我国研制成功的,这种结构既适用于低频大功率器件,也适用于高频和微波功率器件,其特点是工艺难度小、成品率高、成本低、适于大量生产。我国已研制出具有这种结构的 SIT器件有:400兆赫,1~40瓦;1000兆赫,1~12瓦及1500兆赫,6瓦的SIT器件。另外,还制出600兆赫下耗散功率2.3瓦、噪声系数小于3分贝的功率低噪声SIT。

和双极型晶体管相比,SIT具有以下的优点:

(1)线 好、噪声小。用SIT制成的功率放大器,在音质、音 等方面均优于双极型晶体管。

(2)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可直接构成OTL电路。

(3)SIT是一种无基区晶体管,没有基区少数载流子存储效应,开关速度快。

(4)它是一种多子器件,在大电流下具有负温度系数,器件本身有温度自平衡作用,抗烧毁能力强。

(5)无二次击穿效应,可靠 高。

(6)低温 能好,在-196下工作正常。

(7)抗辐照能力比双极晶体管高50倍以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静电感应晶体管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861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