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uhao xuexi shuo
[外文]:sign learning theory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E.C.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指向 。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须认知各种环境条件,这种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托尔曼用符号这一概念来代表对环境的认知。学习者认识抵达目的的途径时意即形成了“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所以,学习者是遵循着指向目的的一些符号;是遵循着一张“认知地图”,学的是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不是机械的运动反应;学的是行为的途径,不是动作的模式。这就是符号学习说的基本含义。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说, 前后使用过多种名称, 如目的 行为主义 (purposive behaviorism),符号-格式塔说 (sign-Gestalt theory),符号-意指说 (sign-significate theory )或期待说 (expectancy theory)。现用符号学习这一术语,既可使名称简短,又强调了该学说中的认知 ,便于在某些方面同E.L.桑代克、E.R.格斯里、B.F.斯金纳和C.L.赫尔的 -反应说区分开。
托尔曼曾设计一系列实验来论证他的学说。 的实验之一是1946年他和他的合作者设计的两组白鼠学习十字形迷津,如图所示。
甲组(反应学习组)从起点S1出发,经过交叉点 с向右转,到达食物点 F1,或从起点S2出发,经过交叉点с 仍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2。乙组(位置学习组)食物点与甲组不同, 放在固定地点F1,白鼠从起点S1出发,须向右转,到达食物点 F1,如果从起点S2出发,则须向左转,才能到达食物点F1。实验结果,乙组较甲组快。乙组8只白鼠只试验8次便学会,且连续再做10次无错误。但在甲组的8只白鼠的学习中竟没有一只与乙组一样快。其中 5只连续试验72次都不能达到标准(即连续10次,每次均正确无误)。实验证明学习是依靠认识获得食物的途径,即达到目的的符号。另一 实验是1930年他与汉锡克共同研究的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奖励的作用。将白鼠分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这两组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 1天开始才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控制组中乙组逐渐减少错误较甲组快,但与实验组即丙组相比,则在丙组给以食物起,乙丙两组的错误分数与速度分数几乎相同,丙组甚至优于乙组。托尔曼认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无食物,但同样在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只是未外显而已。他称此为“潜伏学习”(latent learning)。潜伏学习的效果正是学习者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许多教师相信,为新奇问题或困难技能所吸引而探索的孩子所得的教益,往往大大超过另一种孩子。
托尔曼在致力于一种细致加工的行为主义时把丰富的心理现象容纳进去,而不是去制造一个学习机器的工程模式。他看到行为主义的不足,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提出符号-格式塔说。所以有人认为他的思想是行为主义和格式塔派的“混血儿”。也有人认为,他的符号学习说,在西方的学习理论中,属于认知派这一范畴,似乎较妥。托尔曼的学习理论虽未建成一个严密而完善的体系,但由于他善于发现重要的课题,又工于设计巧妙的实验,因而对心理学尤其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他援引动物的实验来说明人的学习,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参考书目
Gordon H. Bower and Ernest R. Hilgard,Theories of Leɑrning,198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思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符号学习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思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