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子弟书

[拼音]:zidishu

清代曲种。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子弟书渊源于清代军中流行的巫歌、俗曲。清代初年,大批旗籍子弟远戍边关,常利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满族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借以抒发怀乡思归的心情,或反映军中时事以为娱乐。这类演唱,通称为“八旗子弟乐”,后来传入北京。约在乾隆初年,北京的一些旗籍子弟以此种曲调为基础,参照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早期的子弟书,重书词创作,轻演唱,曲调也比较简单。作者以满族子弟为主,兼有汉军旗籍人士参加。当时由这些人组织的书社(或称诗社),往往演唱作者自己的新作,通过互相探讨,提高创作技巧,联络情谊。嘉庆年间传入民间,开始产生了职业艺人,多半是盲艺人。

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区别,分东城调、西城调两种,又称东韵、西韵。因二者从风格到唱腔均有不同,故形成两大流派。东韵曲调粗犷沉穆,善唱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西韵曲调低缓萦纡,善唱委婉绮丽的爱情故事。清代末年,约在1850年前后,北京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较快受到民间的喜爱。嘉庆三年(1798),东韵随北京闲散清室人员被遣送盛京(今沈阳市)而传入东北。同时,西韵也传入天津,与天津的民间曲调、语言相结合,称为“卫(天津卫)子弟书”,后又称“西城板”。子弟书至1900年左右已见衰歇。但是作品多被北方的各种大鼓书、牌子曲采为脚本演唱。曲调也保留着一定影响,如现在的东北大鼓,相传即是子弟书与东北流行的弦子书曲调结合形成的。在单弦中,吸收了西韵艺人石玉昆的部分唱腔,称为“石韵书”。另外,南城调、北城调也是单弦经常使用的曲牌。

子弟书的作品甚多。在清代主要靠北京百本张书铺以抄本流传;在沈阳曾有程记书坊和会文山房(后改名文盛堂)刻本。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著录公、私收藏的有 446种。有影响的作者,早期为罗松窗,传世的代表作品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庄氏降香》等数种。其后有奕赓(署名鹤侣氏),传世作品为《借靴》、《老侍卫叹》等多种。晚期作者以韩小窗最为 ,有影响的作品有《长坂坡》、《周西坡》、《草诏敲牙》、《得钞傲妻》、《露泪缘》等35种之多。

满汉文合璧的子弟书刊本,今知有《寻夫曲》等篇存世。《寻夫曲》全书文字每行满文与每行汉文相间。日本波多野太郎教授曾撰有《〈寻夫曲〉校正》一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语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子弟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语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774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