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松毛虫


[拼音]:songmaochong

[外文]:Dendrolimus

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食害松科、柏科。 最早的记载见于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至今,松毛虫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为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从南到北,遍及全 各省(自治区),常年发生面积达3000~5000万亩,每年因松毛虫灾害使木材生长量减少约500万立方米。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松毛虫病。到1985年止,全世界有记载的松毛虫为28种, 除欧洲松毛虫(D.pini)、巴基斯坦松毛虫(D.benderi)外,其他26种都有发现包括台湾省的两个特有种。其中造成严重灾害的,计有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德昌松毛虫、文山松毛虫8种,尤以马尾松毛虫为害最烈。

形态特征

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口须向前伸过颜面,覆有鳞片和毛。雄蛾腹部细狭,末端尖;雌蛾腹部肥胖,末端圆;中后足胫节有或长或短的端距。前翅较狭长,翅顶稍圆;前缘过中点后逐渐弯曲;外缘相当弯曲。后翅宽;前缘比较直。前翅4、5脉同出自中室底角;6、7脉同柄;8脉出自中室上角;9、10脉同柄短。后翅4、5脉有短的同柄,出自中室底角;8脉和7脉在近翅基部有一点上吻合或二者间有一非常短的横脉形成一个小基室,基室上往往有小短附脉。

种类和分布

每一种类的松毛虫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和寄主。

(1)落叶松毛虫(D.superans)。成虫体 变化较大,由灰白到棕褐 。体长25~45毫米,翅展69~ 110毫米。前翅外缘倾斜度较小,中横线与外横线深褐 的间隔距离较外横线与亚外缘线的间隔距离为阔;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呈3字形。小抱针长过大抱针的1/2,中前阴片接近等腰三角形,中央凹下部分明显。老熟幼虫体长63~80毫米。头褐黄 ,中后 节背面毒毛带明显,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图1)。分布于 北部, 、日本、苏联等。寄主为落叶松、松树。

(2)赤松毛虫 (D.spectabilis)。成虫体 有灰白 、灰褐 ,体长22~35毫米,翅展46~87毫米。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 ,亚外缘斑列黑 ,呈三角形;雌蛾亚外缘线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有白斑,雌蛾前翅狭长,外缘较倾斜,横线条纹排列较稀,小抱针消失,或仅留针状遗迹,中前阴片接近圆形。幼虫深黑褐 ,体侧有长毛,无显著花纹(图2)。分布于 的辽宁、山东、台湾、江苏、河北; 、日本等国也有出现。寄主为赤松。

(3)油松毛虫 (D.tabulaefermis)。成虫体 由淡灰褐到深褐 。体长20~30毫米,翅展45~83毫米。花纹较清晰,雌蛾前缘呈弧形,但不太弓出。中横线与外横线白 。内横线不明显,中线弧度小,外横线弧度大;亚外缘斑列黑 ,内侧有白 斑。小抱针长度接近大抱针的1/2,侧前阴片接近圆形。幼虫灰黑 ,体侧有长毛,花斑比较明显。 部背面毒毛带明显,腹部背面缺贴体的纺锤状倒伏鳞毛(图3)。 分布于 华北油松分布区、山东、四川。寄主为油松、马尾松。

(4)云南松毛虫(D.houi)。成虫灰褐 ,体长32~47毫米,翅展73~130毫米。雌蛾灰褐 ,前翅中室末端白点比较清楚,内横线与中线不十分明显,外横线两条前端为弧形,后端呈波状,亚外缘斑列最后两斑的连线约与翅顶角相交。雄蛾 泽较深,横线斑纹不明显。小抱针完全消失,大抱针下有四方块部分,侧前阴片呈三角形。老熟幼虫体长96毫米左右,黑褐 ,略扁,两侧毛比较长,褐 斑清楚,缺少贴体纺锤状倒伏鳞毛。腹部各节前亚背毛簇中缺少片状毛,只有粗硬的刚毛。分布于 云南、四川、福建、浙江、湖南、湖北、贵州。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寄主为云南松、思茅松、侧柏、柳杉。

(5)思茅松毛虫(D.kikuchii)。成虫棕褐到深褐,体长25~46毫米,翅展53~ 120毫米。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亚外缘黑斑列的内侧有一条由8个近圆形的淡黄 斑,前翅中室末端的白点很明显,亚外缘斑列最后两点的连线约与翅顶角相交。雄蛾翅中室白斑内侧有两块紧接在一起的黄斑。小抱针长过大抱针,前阴片扁平。骨化度不强。老熟幼虫体长74~99毫米,棕褐 ,全身布满白 、黑 及棕 长毛,花斑显著。缺贴体倒伏鳞毛,腹背无片状毛。分布于 南方。寄主为思茅松、南亚松、云南松、马尾松。

(6)马尾松毛虫 (D.punctatus)。成虫体 一般较深,体长20~32毫米,翅展36~80毫米。雌蛾前翅花纹不太明显,前缘弧形弓出较多,雄蛾亚外缘斑列内侧有白 斑。小抱针明显,中前阴片接近菱形。老熟幼虫体长47~61毫米,棕黑 ,中后 节背面毒毛带明显,腹部各节毛簇基部贴体倒伏鳞毛明显。尤以第8节最为明显(图4)。分布于 秦岭至淮河主流以南各省。寄主为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

(7)德昌松毛虫 (D.punctatus tehchangensis)。成虫灰褐 或黄褐 ,体长21~31毫米,翅展43~73毫米。前翅狭长,外缘深褐 呈弧形,中室白点不明显,横线不清楚,亚外缘斑列与外横线之间淡褐 。大抱针短而粗,小抱针长度相当于大抱针的 1/5,中前阴片呈舌状。老熟幼虫70毫米左右,棕褐 ,中后 节背面缺少明显毒毛带。腹背各节无片状毛。分布于 四川、云南。寄主为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

(8)文山松毛虫(D.punctatus wenshanensis)。成虫棕褐到深褐 ,体长22~38毫米,翅展48~73毫米。前翅中室白点和外横线花纹不清楚,亚外缘斑列内侧略呈淡棕褐 。前缘呈弧形弓出,外缘也呈弧状,有时显有微波。大抱针长而粗,小抱针短而细。老熟幼虫体长75~82毫米。分布于 云南、贵州。寄主为云南松、马尾松、思茅松。

此外, 还有侧柏松毛虫(D.suffuscus),分布于山东,为害侧柏;明纹侧柏松毛虫(D.suffuscus illustratus) ,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为害侧柏、白皮松、油松和黑松;黄山松毛虫(D.marmoratus),分布于福建、浙江,为害黄山松(短叶松);宁陕松毛虫(D.ningshanensis),分布于陕西,为害油松;天目松毛虫(D.sericus),分布于浙江、 福建、 江西;丽江松毛虫(D.rex),分布于云南、四川;室纹松毛虫(D.atrilineis),分布于福建、陕西;秦岭松毛虫(D.qiningensis),分布于陕西;旬阳松毛虫 (D.xunyangensis),分布于陕西;海南松毛虫(D.kikuchiihainanensis),分布于广东,为害南亚松;高山松毛虫(D.angulata),分布于云南、四川;双波松毛虫(D.monticola),分布于云南、 ;喜马拉雅松毛虫(D.himalayanus), 分布于 ;华山松毛虫(D.huashanensis),分布于陕西,为害华山松;大地松毛虫(D.rubripennis),分布于陕西,为害华山松和油松;太白松毛虫(D.taibaiensis),分布于陕西,为害油松、华山松;花缘松毛虫(D.inouei),分布于台湾,为害黄山松;阿里山松毛虫(D.arisaha),分布于台湾,为害台湾五针松。

生活习

松毛虫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 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 2次,幼虫期长达22个月。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1代。德昌松毛虫一年1~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在同一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虽较固定,但每年产生1~2代、 2~3代、 3~4代的百分比却不尽同。这主要与温度、 光照、 松树生长状况及受害程度有关。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虫由4龄进入5龄时表现出来。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 大致近似。雌蛾多产卵于松针上,成块状,每一雌蛾产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云南松毛虫很高产卵量高达1700多粒。幼虫在上午 6~9时孵化,初孵幼虫在3龄前比较集中,有吐丝下垂习 ,借风力传播,3龄以后分散活动,幼虫期共有6~9龄,以3~5龄幼虫越冬。长江以南除高海拔地区的思茅松毛虫下树越冬外,一般均以幼林松针丛为越冬场所。大树则有部分在大树树干皮层中越冬。在黄河、淮河流域,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大部分在树干皮层,一部分在树冠针叶丛中越冬。华北地区的油松毛虫以树皮下或地面石块下为越冬场所,东北的落叶松毛虫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幼虫以最后一个龄期取食量很大,占整个幼虫总食量的70~80%。老熟幼虫在树枝上、针叶丛中或地被灌木上结茧化蛹,老熟幼虫体上及茧上均有毒毛。成虫多在傍晚羽化, 、产卵均在夜间进行,趋向生长好的松林产卵。成虫飞迁是扩散的主要方式,飞迁的距离与地形地势、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关。

发生规律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 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几种主要松毛虫都具有周期 猖獗成灾的规律。猖獗周期的长短,与地理分布、世代多少、天敌资源、地形地势、森林类型、食料数量和质量、植被情况及林区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年发生世代多的马尾松毛虫间隔时间短,约3~4年爆发一次,年发生1世代的赤松毛虫约10年左右爆发一次。油松毛虫在2~3代区,约3~5年爆发一次。

松毛虫只能在环境条件对它特别有利时,才能产生数量积累和逐步发展到猖獗成灾。这个首先形成的、最适的小生境,称为发生基地。害虫发生基地是可变的,常随着林木的成长、采伐、更新、演替而变迁或形成新的基地。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健壮,成虫体长、翅展增大,雌雄 比、蛹长、蛹重、产卵量、世代分化比率等均有利于后代增殖。营养不良至少可引起雄 比增高、蛹重减轻、产卵量减少,相差可达一倍以上。爆发区往往由于食量不足而引起断食死亡。气候不但直接影响松毛虫的分布和世代的多少,同时也影响整个生物种群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诱发间歇 周期发生和数量变动。在光、热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期缩短;在气候不适宜的情况下则可造成松毛虫大量死亡。长期干旱时寄主植物内部水分减少、糖分增加,可使幼虫的取食量增大,间接地促使害虫增加繁殖量。短时的暴风骤雨可以冲刷树上的幼虫,长期连绵雨会影响幼虫的结茧、化蛹和成虫的羽化。

松毛虫各虫期的天敌达 300余种。寄生 昆虫中以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虫黑侧沟姬蜂、松毛虫脊茧蜂、伞裙追寄蝇、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的寄生率很高;捕食 昆虫中以黑山蚁、双针蚁捕食量很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鸟类中以 、暗灰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等的捕食量较大。

防治方法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实行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综合的防治。具体措施包括:

(1)营林技术措施。营造混交林,有疏残林及时补植速生的乡土树种,保留亚乔木和伴生树种,培育生物群落复杂、郁闭度良好的多层林分,适当密植,加强幼林抚育,切忌过度打枝,保护植被,增植蜜源植物,丰富天敌资源,对抑制虫害有明显效果。选育抗虫品种也有重要作用。

(2)生物防治。包括益鸟的保护和招引。据初步统计,吃松毛虫的鸟近100种,杜鹃成鸟的食料中60%是松毛虫。以鸟治虫是 一种传统方法。因此林区应当严格禁止 杀鸟群、损害鸟巢及雏鸟,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人工巢箱,进行招引。对寄生和捕食 天敌应加以保护;天敌少的林区,可采取人工助迁方法,引移天敌种群;还可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螳螂、蠋敌等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以及经人工 的松毛虫核型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见生物防治)③化学防治。用于防治松毛虫幼虫的化学农药有 、达净松、辛硫磷、 、对硫磷等。最适于虫源地及越冬前后应用,可减少杀伤天敌(见化学防治)。

(4)物理及人工防治。在松林矮小,人口稠密的地区,可用人工捕杀幼虫、梳茧、摘卵和黑光灯诱蛾,用塑料薄膜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及用纸围树基部诱虫越冬等方法。人工防治时,可结合害虫综合利用,如利用幼虫制肥,利用蛹、卵繁蜂,或者采用天敌保护器合理处置害虫等(见物理机械防治)。

(5)其他防治手段。如射线不育、 外激素招引、特异 杀虫剂等也有一定效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松毛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726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