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engdi guihua
[外文]:cultivated land planning
组织安排轮作区、耕作田块和田间工程设施的比较全面而长远的计划。是完成土地规划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下述几项。
确定轮作与耕地的组织形式正确的轮作制度,有利于培肥地力,持续利用土地,保证作物稳产丰收。一般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采用作物-作物轮作;在土壤肥力较瘠薄的地区采用作物-牧草(绿肥)轮作;在水土条件较差或地多人少的地区,则可采用作物-休闲轮作。按轮作制中主要栽培作物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大田轮作、饲料轮作和蔬菜轮作。一个农业生产单位采用何种轮作类型,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向而定。
耕地的组织形式除轮作制外,还包括耕地的利用形式:
(1)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即将全部耕地划分为若干耕作区,再把每一耕作区划分为若干耕作田块。各田块只从时间上考虑作物的轮作换茬顺序,而不考虑作物在空间上的互相联系。这种耕地组织形式,地块大小可以不等,轮作倒茬方式没有严格的规定,各田块按一定的换茬习惯,每年临时进行作物种植安排。
(2)轮作区加机动地段。这种组织形式是将大部分耕地组织成轮作区,而将其余小部分规划成一些单独的田块,留作机动使用。机动地不参加轮作,但实行换茬。其优点是能将生产的计划 与灵活 较好地结合起来。轮作区和耕作田块的数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形、土壤、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作物组成及其比例、居民点分布特点和土地集中连片程度等决定。
耕作地块规划耕作地块一般是由末级田间工程设施,如渠道、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田间作业、轮作和农田建设的基本单位。田块的规划要有利于组织田间生产管理、农田灌排效果和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为此必须科学地确定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和大小。涉及的因素有土地经营的形式、规模,自然条件,作物种类,轮作形式,农机化水平和灌排设施等,具体确定时则应抓住有利于组织主要田间作业的主导因素。田块长度的确定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为主。在农机化水平高的单位以500~800米为宜;以中、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单位,以500米左右为宜;以劳畜力为主的单位,一般在200~300米之间。田块的宽度以满足横向作业为主,在无横向作业时应尽可能成为耕地机组作业幅宽的双倍数。田块的方向要有利于作物采光、灌排、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田块内的土壤类型、养分、水分等条件要尽量做到基本一致,以利于田间管理、组织生产和年度间产量平衡。
田间灌排系统的规划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因不同地区而异。在平原地区灌排渠道的布设有灌排渠相邻式、相间式与合渠式3种。在低洼易涝和盐碱地区,排水沟的设计要特别注意控制地下水位、排水除涝和防止盐渍化。采用机井灌溉时,井位要选择在便于输水灌溉和管理的地方。水稻地区则要避免串灌串排。在丘陵梯田地区的灌水渠道还要有排除山洪径流的功能。
灌排渠系配置的原则:
(1)灌水渠应布设在高地或分水岭处,以控制尽可能多的灌溉面积和实行自流灌溉。
(2)渠道的布设应与田块、轮作区道路、林带、土地利用界限以及上、下级渠道协调一致。
(3)渠线的设计要短直。
(4)渠道的设计要遵守有关技术规程。
(5)有条件的应尽量设计地下排灌渠系,以节省耕地(见灌溉排水系统)。
护田林带规划林带布设与其功能有关。在灾害风严重的地区,主林带宜与主害风风向垂直。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是林带树高的20~25倍。在丘陵地区,主林带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沿等高线布设,林带间距随流失程度而定。副林带一般沿田块短边配置,与主林带垂直。林带宽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讲究实效,又少占耕地。林带一般采用防风效果比较好的疏透式结构,其配置要与田块、道路、渠系相协调(见农田防护林)。
田间道路网设置田间道路是直接为田间生产、产品运输以及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服务的。按其服务面积和运输量的大小,分为主要田间道、辅助田间道和田间小路。田间道路的宽度根据运行农机具的幅宽决定。道路配置的原则是:方便生产、节约投资和少占耕地。
耕地规划中,各要素的协调配置十分重要,其组合的优劣对土地和农机具的利用、对作物生长、农田生态和生产成本都有一定影响。配置各项要素时应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评价,选择优方案。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厉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耕地规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厉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749.html